1、一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
2、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经典国学再现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
3、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我是小助手1.训:教导。2.蒙:儿童的启蒙教育。3.究:考究。4.训诂:对古代词语的解释。5.句读:文章中应停顿断句的地方。6.初:基础。7.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是小翻译教导刚入学的儿童读书,必须讲究教育的方法,不仅要把每个字词的意思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让学生能够在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要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
4、透了,才可以读“四书”。考考你的智慧1.四书不包括( )A.大学 B.老子 C.孟子 D.中庸2.“为学者,必有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3.你读过“四书”中的哪本书呢?弘扬传统文化打官司标点在文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重视标点的运用。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故事。一个人总是挨官司。有一年过年时,他对家人说:“今年谁都不能打官司。”并且写了一句话,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只是他在写的时候,没加标点。结果小儿子来探亲时读出了这句话,可是意思和那个人原本的意思完全相反,让全家十分惊讶。他是这样读的: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听完儿子读的,这个人人又陷入了忧伤中。(二)经典国学
5、再现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我是小助手1.记:记载。2.善:好的。3.讲:讲述。4.说:讲。我是小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讲述的是优良的品行修养、道德仁义等的言论。考考你的智慧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论语一共有20篇,是孔子写的。( )(2)孟子一共有二十篇,是孟轲所做。( )(3)孟子一共有七篇,是孟轲所做。( )2.选择。(1)论语的主要内容是( )A.孔子的言行。 B.孔子的弟子的言行。 C.孟子的言行。(2)孟子的主要内容是( )A.优良的品德修养,宣扬道德
6、仁义。 B.孟子的言行。 C.孟子弟子的言行。3.你知道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吗?查查资料,写一写。弘扬传统文化孔子育人孔子教育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想法,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说:“你应该和别人商量后再去做。”后来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马上去做。”公西华觉得很奇怪,问孔子:“他们两个人的问题相同,您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急躁,所以要加以抑制,让他做事情谨慎一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参考答案(一)1.B 2.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要打好基础。 3.略 (二)1.(1) (2) (3) 2.(1)A (2)A 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