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七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
2、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
3、知识目标: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用。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
4、,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能力目标:读词语,并用词语说句子。通过读、背积累知识。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用。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用。2读词语,并用词语说句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5、、趣味识字。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2、观察生字的组成。3、集体齐读词语。二、字词句运用。1、 正确区分形近字。了解其含义。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 学生汇报。4、 集体读词语。5、 读词语,教师正音。6、 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三、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书写提示。1、认读生字。2、学生上台书写笔顺。(集体评判)3、半包围生字书写时有什么规律?(坐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生字先外后内)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二、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读古诗。2、教师简介作者唐寅。3、学生试说古诗含义。(教师提示、补充)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三、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孙悟空打妖怪。四、课堂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