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扬州慢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学 科语文教材名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扬州慢年级高二学期上期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风格特点;2、运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古典诗词;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二、过程和方法情境导入体悟品赏 实践运用 点拨讨论比较鉴赏、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 学重 点难 点1、学会运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方法鉴赏古典诗词;2、把握扬州的今昔变化,深刻体会“黍离之悲”。3
2、、自主鉴赏优美词句,全面赏析景物与修辞、情感方面的联系。教 学思 路本词是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中的推荐作品,我打算让学生感受视频美景开始,再置身于作品的景、境与情之中的研讨,学生在字句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领悟,接着小组合作探究用相同的方法鉴赏同主题的作品,最后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展现自学、鉴赏、合作探讨能力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悟、实践、比较、探究活动中采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古典诗词。主 要教 学方 法质疑讨论法、比较鉴赏法、合作探究法教 学资 源课本,导学案,图片、视频、PPT、实物展
3、示台等多媒体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出示幻灯片:扬州慢 姜夔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一起背诵好不好?诗人要送朋友孟浩然去哪里?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三年前,我也去过那里,她的风姿常常在我眼前浮现,此刻你们也有幸一睹她的芳颜。(播放视频)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姜夔笔下的扬州走走、看看。1、 全体学生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2、 学生观看视频后,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扬州古城的印
4、象。视频中今日扬州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二、走进扬州出示幻灯片:走进扬州1、 诵读品评(提问)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此首词?你感觉他(她)读得怎么样?(教师小结,评价)2、 概括序言(提问)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从这段小序中能读出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创作原因,所见所闻的景物,感情基调(黍离之悲)3、 知人论世(提问)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背景?明确:(1)作者生平: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
5、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1、 学生朗诵后,其他学生从情感、语速、断句等方面进行点评。2、 全体学生把握感情基调后集体吟诵。3、 学生概括内容及作用,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4、 学生回忆哪些作品抒发了黍离之悲。5、学生预习工作呈现:简介
6、作者及写作背景。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朗读与品评、鉴赏能力。2、 分析序言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体感悟的能力。3、 学生进行类比联想,能对此词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更好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置身诗境出示幻灯片:置身诗境大家对姜夔了解得如此透彻,就让我们睁大眼,竖起耳,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南宋初期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城走一遭。出示幻灯片:看到了 听到了 想到了(提问)请同学们采用“置身诗境”的方法,如果此时你就是姜夔,初次来到扬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荠麦青青
7、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波心冷月 芍药花开,这座古城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六朝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而在作者的眼里,你们的眼里此时是一座出示幻灯片:空城(提问)“空”有什么含义?你们已经置身在何种环境中?明确:空荡,空无一人,洗劫一空,荒凉、冷清、萧瑟、残败(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1、 学生分成三大组,举行谁的感受最丰富的活动。(学生仔细阅读本词,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并且借助联想与想象,大胆地谈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及画面一一再现。)2、 同学们各抒己见,描绘实景与虚景中及构成
8、的意境特点。1、 在诗歌鉴赏中,此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以词句为本学会提炼相关信息,借助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构建一个审美意境,从而使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为准确感悟诗人的黍离之悲作铺垫。2、 训练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运用“置身诗境”的阅读方法。四、缘景明情出示幻灯片:缘景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空”字在上阙是词最精练传神、最能体现诗歌意境,那么在下阙也有一个表明情感的字,使“景”与“情“完美地交融。(提问)在下阕中,姜夔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看到今日的扬州是什么感受?出示幻灯片:惊因“空”而“惊”, 惊“十里
9、扬州” 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桥边红药”竟然变成孤红,无人问津。(提问)“惊”蕴含了作者哪样的心理触动?你们可以选取词中喜欢的句子谈谈如何景情融合的?(示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如今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观赏它。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感时伤乱的情怀。 板书:对比 虚实结合 用典 出示幻灯片:痛恨战争 叹昔胜今衰 黍离之悲(小结)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
10、昔胜今衰的景象使词人陷入了悲叹之中,有对国破家亡之悲痛,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痛恨,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提问)作者这些悲痛且深沉的情感,在文中为何借杜牧来抒发?(小结)姜夔的词风婉约派:诗忌直接,贵在含蓄;杜牧的才情与经历;此词情感的深沉特点。1、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字“惊”字,并思考“惊”的含义。2、同桌讨论后,就喜欢的句子谈景情融合的方法与内容。3、学生互相补充抒发的情感,且相互评价。4、学生背诵杜牧写的诗句,再探讨杜牧的生平经历与姜夔的不同。1、培养学生在鉴赏诗歌中披文入情意识。2、设计喜欢的句子谈情景融合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在鉴赏诗歌中具有方法意识,再体会词人的情感。3、训练概括能
11、力、对比分析能力。4、设计背诵杜牧诗虽然不在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5、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6、训练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运用“缘景明情”的阅读方法。五、合作探究出示幻灯片:比较鉴赏请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探究此曲跟扬州慢情感与手法的异同。【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小结)情感 同:黍离之悲 叹昔胜今衰 异:扬州慢 痛恨战争 问秦淮 怀念故人手法 同:对比 拟人 情景交融 虚
12、实结合 异:扬州慢 用典 问秦淮 借代 1、 全班同学四人一组进行探究。2、选取其中一个小组的两个成员当“小老师”,就本节课的鉴赏方法上台解读【折桂令】。2.学生把探究后的成果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1、 此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对本节课学习的“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鉴赏方法的再运用,培养学生研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3、领悟古代许多诗词作品中抒发的黍离之悲,激发学生悲壮的情怀忧国忧民,点燃爱国之情。六、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圆明园的毁灭(图片)课后作业请以“圆明园的遐想”为题,仔细观察画面,运用联
13、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总结)今天,我们采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也感受到了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有重量的!出示幻灯片:拳拳赤子心 深深爱国情1、 学生运用本节课“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学习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到“圆明园毁灭”的图片上,进行思考。2、全班同学齐读“拳拳赤子心,深深爱国情”,用激荡的感情与整齐的朗读声结束本
14、课的学习。1、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观察“景物”,运用联想,由画面入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此结语总结了全词的特色和主旨,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朗读后更能点燃学生“铁肩扛大义”的情怀。课后反思扬州慢是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是南宋婉约派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我采用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欣赏交流式和教师启发点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通过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词
15、的理解,实现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且点燃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践行了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做到在教学中全面关注学生、全程关注学生。1.注重品读,从序言的内容开始整体上感知。通过学生品读形式,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领悟出慢词在读法上的一些特点:语速慢、语气低、停顿长。通过学生的交流阅读体验,把握了本词的感情基调感伤低回,感受到姜夔的词风特点,掌握诵读、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一步从整体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6、意境美和情感美。2.营造氛围,探究诗词意境。通过引用诗词激情导入,以及视频、多媒体课件营造一种和谐有效的教学氛围,注重美的情境再现,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鉴赏情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3.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实效。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及时点拨启发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知道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触类旁通。在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合作探究 比较鉴赏”环节。通过高考真题的现场演练,注重学生在诗词欣赏方法上的迁移运用,学生夯实了考点,并在方法上触类旁通,掌握了情景关系,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同时优秀诗人在面对国破家亡时的黍离之悲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的激荡,也激发了学生在热爱国家、民族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不足之处囿于课堂的设计对诗词的诵读不够重视,且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点评不够中肯,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用实物展示台没有用等。总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自己的预期设想,我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使教学更具“文化气息”,真正做到语文的有效教学。-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