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_教科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32699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_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_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 今天再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课,这课两年在全区上过,当时这课上得是非常流畅的,学生在课上能按照变量控制实验的原则来进行实验,分析数据也能得出“改变形状能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不同”。当时的上课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除了增加纸的厚度,还有什么方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学生提出各种形状的猜想,然后让学生提出实验的相同条件,出示两种不同折法的波浪形纸问学生哪张更适合与平面纸相比。然后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但我感觉这节课的难点设计实验,很多都是我为学生铺好了路(出示不同折法的两张波浪形纸,问学生哪张纸适合和平面纸作比较;在准备材料

2、时为了能使学生每次都做到纸的架空距离一样,放置螺母的位置一样,在发给学生实验的纸上画上了记号;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杯子给学生放螺母,这样学生就能把螺母集中放置在一处。)学生走在老师铺好的路上肯定走得顺了,但其实铺路的过程正是学生要经历的过程,但是老师代替了。所以两年后想用新的教学理念再上这课。重新设计的这课有以下的调整:1、引入改为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不增加纸的厚度前提下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有挑战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先让学生试折形状,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凭空想象学生是很难想出什么形状的,动手折过他们就会有思考。3、在学生展示中引出实验要注意的相同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

3、决问题。4、课后拓展提出新的挑战用尽量少的纸承受50个螺母。把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到课后,让学生课后依然有激情去进行探究。今天在课堂上我感觉学生对这个挑战是很感兴趣的,一开始学生想到了波浪形,还是口字形,还有u形,但学生都关注是怎样使改变了形状的纸能承受更多的螺母,所以他们没有考虑到实验的公平条件。在展示时改变了纸的架空距离也没有发现。这时我就展示了另一组学生所做的波浪形(竖折),让学生去思考是用横折的波浪形纸还是用竖折的波浪形纸与平面的纸比较适合呢?只有一个学生说要用竖折的去比,因为架空距离要一样。就是这块石头激起了千层浪。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除了要想办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外,还要去思考

4、游戏规则,没有了游戏规则就无法比较是不是增强了。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实验要注意的公平条件,如架空的距离、架高的距离、同种纸、同种螺母等。然后再出示刚才那两种不同折法的波浪形纸,究竟哪种才适合,学生就明白折的时候是要注意的。后面的环节都顺利开展,学生基本都能控制变量。最后数据分析时学生也提到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不同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不同,波浪形的纸抗弯曲能力最强。我感觉这节课的目标都达成了,重难点也突破了。课后华师大的马老师对我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有以下几点她是认同的:1、挑战任务很清晰,在让学生动手前有让学生动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高。2、师生互动设计游戏规则的环节处理得很好。同时她

5、也提出了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1、实验时要有分工,每个人都要有事情做,特别是要安排一个监督员,负责在每次实验都对着公平条件来进行检查,这样能确保实验公平进行。2、研讨交流时可以让前面的学生靠前来坐,这样更方便交流,在演示纸的抗弯曲能力时可以站在课室的中间,这样后面的学生也能看得到。3、观察数据时要明确是观察自己组的数据还是全班的数据。4、波浪形做得最多的那个小组虽然他们的架空距离比其他组要窄,但是他们由此至综架空距离是没有改变,也要肯定他们的做法。5、课的最后总结时不仅仅是把“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板书出来,学生说到的结论都应该板书出来,板书横线上从弱到强,应该把形状的抗弯曲能力进行排序。除

6、了总结科学概念外,对科学方法也要进行总结。6、拓展部分可以出示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例如为什么都是波浪形抗弯曲能力却不同,其他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为什么不如波浪形。马老师的评课对我是很有启发性的,尤其是提到小组要找一个监督员每次都对着那些公平条件来检查是否达到,我觉着这点建议很好,确实要有监督。另外我觉得我还是追求最终的科学概念,所以才出现板书只是把最关键的知识点板书出来,其他孩子提到的发现都应该写上去,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结论重要,方法同样重要,所以在总结时确实有必要都去总结。还有关于研讨的形式,我也觉得马老师的建议很好,我们不必拘束让学生都坐在位置上,尤其是坐在后面的

7、孩子他们有可能听得不清楚,所以研讨时围在一起坐或后面的坐上来是值得去尝试,但这绝对不是做秀,是在学生有需要时才这样做。在今年的科学课杂志第三期我看到了引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这篇文章,文章里提到阮翔老师在课堂上对交流研讨环节的的处理:学生可以抢话筒,但是不能超过两次。老师悄悄退出了讲台,坐到了最后面小组的位置上成为一个聆听者、观察者。这是一种释放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益尝试。我觉得我也可以在我的课堂上作这个尝试,当孩子围在一起时可以让想发言的孩子自己站在中间拿话筒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交流时不再是单向对着老师,而是对着全体学生。 两年后同研一课,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对比前后真的觉得自己进步了,我的课堂也不一样了。但还是有不少问题要去改进,期待再两年后再上这课会有全新的局面。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