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反思.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3062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反思“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

2、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

3、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这节课是一节整理和复习课,可能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不知道把整个习题看完,只看出了一条规律就和同桌交流起来。这时,我布置他们把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然

4、后组织他们全班交流,让学生到前面指着加法表说出他们发现的规律。交流完后,进行第二步,让学生在小组内看着手中的算式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然后让手拿9加几的学生到前面,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我任指一个学生,他就举起手中的卡片,全班同学一起说得数。最后让他们把手中的卡片有规律的贴在我粘在黑板上的大白纸上。以此类推,再分别让手拿8加几、7加几的同学到前面来排成一排。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制成了一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第三段,是练习环节。我的教学设计虽然课堂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了上节课存在的不足,但是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待加强训练,预习环节,学生坐不住,静不下来。交流环节孩子们只想着表现自己,而不去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制作加法表时,由于是部分学生在动,其他学生无所事事。如果每个小组发一套算式卡片,一张大白纸,让小组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把这些卡片有规律的排列后粘在大白纸上,这样就能出现更多的加法表,而且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干。制好加法表之后,让各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制作的加法表拿到前面来进行展示,交流他们在进行制作时这样排列的理由,实际也就是讲出各小组的加法表的排列规律。这样设计,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