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276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辅导与检测: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变化表现。(1)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并行不悖。女性服饰:晚清女子着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方向发展,改良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民众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

2、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应用思考近代中国服装有何特点?答案: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并行;传统服饰在西方服饰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应用示例: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B)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传入中国。(1)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

3、归国华侨为主,之后,各通商口岸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2)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3)影响中国传统食俗: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家。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2变化。(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的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区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3中国居室建筑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应用思考方方正正、封闭而严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

4、是我国北方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民居样式。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答案:封闭式住宅是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心态的体现;严格的住房安排是封建家长制、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应用示例:“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B)西装穿衣镜面包四合院ABC D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习俗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

5、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其他社会风尚变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男子剪辫易服,迫令女子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先生”“同志”等称呼逐步取代“大人”“老爷”,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应用思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中旧式婚姻的比例远远超过新式婚姻,这说明什么问题?答案: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应用示例: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

6、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B)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课堂点睛可用“一、二、三、四”(一大趋势、两大原因、三大阶段、四大内容)归纳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情况。(1)一大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2)两大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外因:西方文明传入的冲击。(3)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4)四大内容衣、食、住、风俗。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种

7、因素的冲击下,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2)特点: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应用示例:1.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B)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2中国近现代服

8、饰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文化、历史内涵(1)变化的阶段性特征。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男女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男子服饰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性服饰则以改良旗袍最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中期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和多元。(2)变化的文化内涵。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人性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开放。(3)变化的历史内涵。它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9、。近代服饰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现代服饰体现了国家独立和由封闭走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特征。应用示例:2.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图片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D)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ABCD解析: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与政治思想观念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有关。3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的变化是东西文明碰撞中的“文明开化”的结果,分析其变化及产生的影响变化:(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

10、级及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

11、一种时尚。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应用示例: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同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D)A自由的观念 B互助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 D平等的观念解析:大人、

12、老爷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而先生、君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倡导的平等观念。1右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服装。2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C)A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3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

13、饮之有毒,相诫不用”的现象,这反映出(D)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这说明了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故选D。4龚祥瑞在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这一材料说明(A)A清末已出现市民的辫子被乡勇强迫剪掉的现象B清末新军和军官学堂的学生剪辫子之风已形成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D清朝末年乡勇自作主张强迫市民

14、剪掉辫子成风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斗争的对象是清王朝,剪辫子是反清的表现,故A项正确;“剪辫子之风已形成”“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是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移风易俗措施的影响下出现的,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故B、C两项错误;D项不能反映材料内容,排除。520世纪30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A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B西式礼仪被广泛接受C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D民主共和的精神解析:据题干情境,“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表面上反映西式礼仪被广泛接受,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交风气的日渐

15、开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法从握手礼节推测出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6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A)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 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解析:图片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变化反映了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旗袍进入生活。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服最初是欧洲人的传统服饰,后来在近代传入中国。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C、D都与材料信息无关。7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

16、上说明了(C)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解析:材料信息“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革命巨子”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B项仅提到西装革履的流行,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8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

17、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时间限制。故本题选B。9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条件”包括: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这说明(C)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解析:材料信息“须大家闺秀”“须有服从性质”表明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存在,并非出现根本变化,A错;三个条件俱与西方民主思想无关,B错;章太炎属

18、于资产阶级革命家,并非封建顽固派,D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10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旨在说明(B)A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B随着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随着中国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解析:据题干“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寓意原来人们被传统思想文化所统治,“而是”告知我们后半句才是学者所强调的,“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人们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内容题干有所反映,但

19、不是作者旨在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内容同题干所述不符;D项情况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判断图A、图B反映的时代。(2)图A、图B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析其原因。(3)观察图C,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4)相对于图C,图D、图E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穿着可看出是清末、民国。第(2)题,从称呼“老爷”到“赵君”来看变化并分析原因。第(3)题,从列宁装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第(4)题,从改革开放的时代来分析。答案:(1)图A反映清朝(回答清末或清朝时间段内均可);图B反映民国

20、时期。(2)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在内的一切都向苏联学习。(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中国“第一夫人”出访造型引关注2013年3月22日,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彭丽媛一身深蓝色双排扣风衣配合习近平的造型,深色的整身造型用丝巾点亮,

21、简约而典雅。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首次出访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她的造型看起来简约大气,实际上从珍珠耳环、点亮造型的丝巾、腰带的系法、风衣与裙子长度的比例到鞋子的高度等细节上一点都不疏忽,从精致细节中展现中国特有的典雅与大气。礼仪专家张玲点评:黑色的风衣富有立体的设计感,亮色纽扣的点缀,腰间带子的搭配,塑造出夫人的美丽身姿。从商务礼仪的角度,主席和夫人洋溢的热情微笑,是代表中国领袖形象最为亮眼的地方,也充满着对中俄友谊美好未来的祝福!“立领、脖头翻开”谢平表示,该风衣造型在现代时款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西式古典军服元素,加上修身裁剪,给人的不是一种军装所特有的硬朗感觉,而是端庄大气之感。另外,在衣服色彩的选取上没有采用军绿色或者是鲜亮的颜色,而是和习近平主席的大衣颜色一致,采取藏蓝色,沉稳而含蓄。谢平说,彭丽媛所穿的及踝、系带的短靴与其服饰中的军装风格也相呼应,“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端庄中不失英姿飒爽”。摘自新华网(2013年3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