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詹英顺 审稿人-王惠珍项脊轩志导学案一、预习目标:1、结合注释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2、正音正字栏楯(shn)修葺(q)栖息(q)扃牖(jing)先妣(b)老妪(y)阖门(h)象笏(h)渗漉(shn)冥然(mng)异爨(cun)长号(ho)偃仰啸歌(ynxio)万籁有声(li)呱呱而泣(g)婢女(b)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项脊轩志课内研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3、准确理解“当、洞、胜、凡
2、、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过程:1.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平缓亲切2.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特点:小旧破漏暗感情:喜爱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不漏 不暗(亮) 幽雅(美) 静4、课文第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5、思考并讨论:“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三、课后练习与提高: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
3、。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3、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1、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
4、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3、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
5、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4、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
6、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