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孔子让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中贤人72,皆为当时各国栋梁。孔子还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门人根据他的言行,编著为论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我会读bi ki w q dng碑楷瓦砌挡wi w b chng q 喂误博倡驱思考:课文讲述
2、了一件什么事?(1)“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孔子对项橐这个孩子很礼貌,说明孔子很有礼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2)“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这句中“车”和“城”各指什么?马车和“城池”同桌之间模仿孔子和项橐的对话,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孔子是个长者,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个倡导礼仪的人,此时他想到孩子尽管是摆城池玩耍,但也应尊重他的想法,“城”已砌成,但车可以绕道,而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孔子明白这个礼节,所以驱车绕“城”而过。)(3)“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
3、?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句话指的是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橐(tu)”一句话,你们知道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一、经典导入孔子和项橐二、自主阅读,合作释疑1.课文讲孔子向项橐(tu)学习什么?问礼2.理解“问礼”。“问礼”这个词语在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但课文里有几段解释了它的意思,请您们画出相应的自然段并标上记号。3.合作交流,释疑(1)“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孔子对项橐这个孩子很礼貌,说明孔子很有礼节。谁来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2)“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
4、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这句中“车”和“城”各指什么?同桌之间模仿孔子和项橐的对话,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马车和“城池”(3)“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指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三、深读课文,发散思维1.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2.面对项橐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孩子摆城池挡路反问不懂礼节孔子绕“城池”让路问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1、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2、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根据句子意思,总结归纳一个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开展故事会,看看谁讲的最好。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孔子是个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的人,他也是一个爱护孩子、尊重他人想法的人。一、请按课文内容填一填。1、那孩子(),(),说,“老人家,您看看我建的是什么?”2、孩子(),():“我不懂礼节?”抬起头望了望孔子眨眨眼睛反问孔子二、回答问题。你是怎样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