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1573 上传时间:2025-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过桥 浙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过桥教学目标:1知道雷锋从小乐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2学会本课7个生字:过、桥、时、座、河、背、又;认识走之儿、广字旁和同字旁;理解“过来、过去、又”等词语的意思;会区别“一个”和“一个一个”的不同意义。3正确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又、过来、过去”的意思。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1出示雷锋肖像,简介雷锋的生平事迹。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过桥”。(出示课题)讲的是雷锋小时候帮助同学的事。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过,读准三拼音,学习新偏旁“走之儿”,学会“过”的笔顺。(先里后外)说说它是

2、什么结构?(半包围结构)。4学习生字“桥”,三拼音,扩词理解。5齐读课题。二、听课文录音。要求小朋友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三、初学课文,随课文学习有关生字。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做上“”记号。2指名四个小朋友分别读四句活。3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啊?出示卡片,学习“时”,读准翘舌音,字形与“过”作比较,用“时”口头组词。4雷锋和小同学上学时,得经过什么?a.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广+坐)b学习生字:河,怎样记住字形?(氵十可),扩词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5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的?学习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学习生字:

3、背,认识月字旁。(北十月)6认读带读字:li hu mn雷锋 时候 漫过7指导学生在书上的囹字格内给每个生字描一遍。四、巩固练习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2说说偏旁名称:走、广、月。3齐读生字新词两遍。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六、课外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2比一比,再组词。(口头回答)过( )雨( )去( )又( )时( )两( )云( )有( )3指名朗读课文。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1指名读第一句。提问: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小时候”是什么意思?2雷锋他们要过桥,碰到了什么困难呢?齐读第二句话。讨论: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漫过”是什么意思?打开幻灯

4、,看图理解“漫过”的意思。3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4打开幻灯,练习说话: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5出示句子:bi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雷锋又把bi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来。指名朗读。思考: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圈出有关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a.“一个一个”是几个?它和“一个”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b看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背过去”和“背过来”的不同意思。c.“背过来”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又”字?指导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三、课堂小结1看幻灯,讲一讲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作业1把“比一比,再组词”的作业完成在练习本上

5、。2课堂作业第三题。五、课外作业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组词。桥( )( )( )河( )( )( )2课堂作业第4题。3看幻灯,复述这个故事。二、齐读课文三、总结导行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雷锋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2出示句子,齐读:un xn bi 人bn zh bi 人3你准备怎样向雷锋学习?四、作业练习。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五、课外作业向小朋友推荐课外读物,准备召开“雷锋故事会”。附板书:15、过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

6、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bd上学时,一个一个 背过去bd放学后,又一个一个 背过来“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un xn bi 人bn zh bi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