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一岁的老师解开蒙古袍衣襟,把十岁的孩子搂在身旁,在绵绵春雨中,送孩子回家。乌罕娜把达丽玛送到家门前,扭身走了。达丽玛摸着自己干干的衣服,望着老师细雨中朦胧的背影。她没答理跑来讨好自己的叭儿狗,没去看心爱的小羊羔儿,不理睬调皮的小牛犊儿。细雨打湿了达丽玛的头发,她一直望到老师的身影消融在绿蒙蒙的原野里。绵绵春雨一直下着。第二天早晨,乌罕娜推开家门,只见达丽玛正高高举着一把鲜红的雨伞,站在绿茸茸的草地上等待着她。看见老师出来了,达丽玛的笑脸像绽开的花朵。春天的雨点儿,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蓬勃的生机。春天的雨点儿,仿佛也落在了乌罕娜和达丽玛的心里。1乌罕娜老师是怎样送达丽玛回家的?用“_”画
2、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_2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小羊羔儿、小牛犊儿、叭儿狗,突出了达丽玛的变化,这种写法叫()。A.前后照应 B.反复 C.对比“解”“搂”“送”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是写出乌罕娜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二是说明乌罕娜留下达丽玛补课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绝不是惩罚。A3你认为文中的乌罕娜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简单写出理由。_乌罕娜老师牺牲休息时间,为听讲不专心的达丽玛补课,并冒雨送达丽玛回家,说明她是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善良无私、认真负责、辛勤忘我的好老师。回忆一下,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谁教会了你什么?请你拿起笔,运用本课学习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把事情写具体
3、,写感人。300字左右。思路指导:事情发展顺序:一般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开头先交代人物背景或者事件的起因,然后循着时间先后顺序详细地记叙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轨迹、人生荣辱,或者写清事件的经过,最后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看法,或者告知事件的结果。例文:那是一个星期天,姑姑带着小表妹来我家玩,于是奶奶决定包饺子。不一会儿,奶奶和姑姑就把馅儿和面弄好了。看到她们擀皮包饺子那么容易,我也想试试。我拿起一小块面学着姑姑的样子擀起饺子皮来,擀了好长时间,才把饺子皮擀好。我把皮放到手里,学着奶奶的样子放了很多馅儿到皮里,再用手捏起来,结果不但没包住,还弄得满手都是馅儿。奶奶说:“你要少放一点馅儿。”我又拿起姑姑擀好的饺子皮,这回我听奶奶的话,放了很少的馅儿进去,可是包出的饺子扁扁的像面片一样,我不由地叹了口气。奶奶看到了,拿起一个饺子皮,手把手地教我包起来,边教我边不停地鼓励我不要灰心,要有耐心慢慢来。经过一番努力的学习,我终于包出了像样的饺子。虽说它们东倒西歪的,没有奶奶、姑姑她们包的那些好看,但我觉得很自豪,因为那是我亲手包的饺子。饺子煮熟了,我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