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80011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14白杨礼赞备课素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白杨礼赞导入一树是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本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英姿。导入二某种抽象的事物或思想感情常常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这被人们称为象征,例如:红色象征革命,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者,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白杨也是一种象征,那么,它象征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题的注释和全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导

2、入三“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这是歌曲小白杨(见云资源)中的歌词,请问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让我们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1开头醒目,直抒胸臆文章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表现“不平凡”毋庸置疑。“我赞美白杨树”,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全句作为文章起笔,峻

3、拔有力,给人以强烈震撼。“不平凡”三个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第1段)2急转笔锋,描绘高原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于是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接下来作者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一点儿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第2段)3问答提醒,引起共鸣

4、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眼”,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第3段)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再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第4段)4典雅出场形象美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

5、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第5段)5倔强挺立气质美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

6、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第7段)6议论扣题,画龙点睛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7、,从正面点明了主题。“我赞美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一句,作者用倒装的因果句说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原因,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抒情推向高潮。最后,作者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高声”中包含着纵情讴歌、无限热爱的感情,结尾与开头呼应而感情更加强烈。(第8、9段)7勾画语句,提炼精髓(1)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及作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

8、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用:这些语句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而“不平凡”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2)描绘白杨树的语句。外部形象。总体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朴质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3)提炼核心内容。文章一开头先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四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和性格,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两段把白

9、杨树和北方农民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一段以斥责楠木,赞美白杨树结尾。1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2对比手法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3开头段的作用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

10、奠定了感情基调。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

11、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茅盾”这个笔名的由来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德鸿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

12、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德鸿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以“茅盾”为笔名了。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

13、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3茅盾文学奖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用其捐献出来的25万元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9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

14、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西风胡杨潘岳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形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

15、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

16、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竟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

17、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从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请认真阅读第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

18、感悟。 【答案】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内容的概括能力,进而分析出相关事物的特点。答案 最坚韧、最无私、最包容、最悲壮。 2交代了胡杨的生长环境,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衬托胡杨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为下文写胡杨作铺垫;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3解析 品味赏析语言要结合句子所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答案 示例: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B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4示例:胡杨能和其他草木和谐共生,这种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这个社会才有和平与发展。茅盾经典语句荟萃1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3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4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如此。朋友之间,待之以诚,肝胆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温暖吗?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