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据此可知( )A 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 B 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 分封制旨在以藩屏周 D 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2.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3.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
2、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 分封制 B 内服制度C 联姻结盟 D 宗法制5.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这说明了商代( )A 宗法制的雏形出现 B 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 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 D 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6.商王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
3、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 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宗教色彩较为浓厚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9.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
4、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0.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12.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B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5、()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14.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行有常”C“政在得民”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16.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6、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7.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18.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19.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
7、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20.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21.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最早培植了水稻C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制造精美的玉器2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
8、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3.“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实施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者C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D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24.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25.孔子“
9、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A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C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D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二、材料题(共2小题,26小题26分、27小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材料
10、二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8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0分)27.材料一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材料二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材料三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限制,田庄主不可避免地会对田庄内的宾客、徒附和奴隶进行剥削。同时,由于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
11、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田庄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如后汉书酷吏李章传记载:“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汉末董卓在郿筑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一百步“积谷为三十年储”,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毂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董卓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传)。再者东汉时期的豪族在田庄中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地租被田庄主所
12、攫取,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杜庆余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与材料三体现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关系?(12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田庄经济的危害。(12分)高一历史答案1.【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通过分封拱卫周王室,即以藩屏周,故C正确;此时儒学还未建立,故A错误;秦朝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故B错误;周文化发源地是在关中地区,故D错误。2.【答案】B【解析】夏朝开
13、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3.【答案】B【解析】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4.【答案】D【解析】国语为战国年间左丘明所作
14、的一部国别史,故可确定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那么追求和目的就相同”。故“同志”的基础就是“同姓”,而同姓强调单一姓氏以及血缘的一致性,即材料强调要通过血缘宗法关系来巩固统治,也就是宗法制度,故选D;分封制下的分封对象不仅有同姓的王族,还有非同姓的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A;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所以内服未必与商王有血缘关系,排除B;西周规定同姓不婚,所以联姻结盟是不同的血缘和不同的姓氏,排除C。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等信息,可知商代宗法
15、制的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殷商重鬼事神的意识仍然浓厚,故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商王与周边部族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关系,未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由材料“商王遇事都要占卜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说明商王借助神权维护王权,故B符合题意;材科没有反映权力集中与否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重视神灵,但没有反映宗教色彩,故D不符合题意。7.【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度观念要求比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择A项。
16、8.【答案】B【解析】题干的含义是小与大、少与多、短与长是相互依存的,这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C、D三项与此不符。9.【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策赵策”“秦以牛田”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已使用牛耕,但无法体现出春秋时期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和秦国农业技术先进,故B、D两项排除。11.【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被选项中各种措
17、施的影响。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可知,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其利益自然受到损害,故D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如果A项正确,后来的行省制则无需出现,故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无法根除,排除C。1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便于政令的传达和军队的调遣,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D两项均是产生的客观效果。14.【答案】C【解析】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
18、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这体现了孟子“政在得民”的思想。15.【答案】C【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促进各地区文化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流传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因此,我国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统一文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16.【答案】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实行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
19、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项正确;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B项错误;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由地方行政长官推举,C项错误;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D项错误。18.【答案】A【解析】由汉武帝在各郡国设立盐铁官,管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盐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汉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加强了,A项正确;国家设置盐铁机构,对其专门管理的做法,反映不出盐铁行业的发展,B项错误;官营盐铁是因为其有利可图,不能说明私营工
20、商业的落后,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专营盐铁,首先是国家获利,与民生问题无益,D项错误。19.【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可知这段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事情。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力,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可见,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故选C项。20.【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县令不能掌握军权,很难形成割据势力,从而防止地方割据,故答案为B项;县令与封王没有关系,排除A项;县令和郡守是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的设置对郡守权力没有影响,排除C项;通过制度设计,使
21、县令不掌握军权,是避免形成割据势力,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仰韶文化处于黄河中游地区,栽培的作物以粟等为主,故A项正确。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所以B项符合题意。23.【答案】C【解析】公元前202年是西汉建立的时间,“共建立了10国”说明西汉在部分地区实行分封制,后来威胁中央集权,对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C项正确。24.【答案】A【解析】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
22、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所以明显看出C项错误。然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其余选项不同程度地符合题意,但是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故选A项。25.【答案】C【解析】孔子“删诗书”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秦始皇“焚书”是为了厉行法家思想,因此两者都是传播思想的手段,故C项正确。26.【答案】(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2)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23、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解析】第(1)问,据材料分析作答。第(2)问,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条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方式。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即可。27.【答案】(1)社会问题:西汉时农民的生活艰难,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容易破产;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外出为佣。关系: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依附于田庄地主,接受地主剥削。(2)危害:残酷剥削依附农民;自给自足,阻碍商业经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不利于国家统一;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力,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