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讲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二 科学类文章阅读课堂空间 45分钟高效学案考题速递20分钟小试身手(2010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
2、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
3、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
4、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
5、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D。答案:D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
6、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C。答案:C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
7、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
8、化对话,故选A。答案:A考点追踪10分钟规律探寻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文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也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命题点: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现代科技文中的新词语、新概念、论述对象、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抓:灌输整体阅读的意识。理解词语一般都是对全文核心概念或全文论文对象的理解。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
9、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背景条件是否相同等。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考点: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准确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全文,把握全文。比如,观点见解、重要的论据等。命题点:科技文阅读中考核的重要的句子一般集中在: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结构较为复杂的语句。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理解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A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
10、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B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和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考点:要能从文章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命题点:科技文中的重要信息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作者相关的评说中。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考点:所谓推断,是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文章提供
11、的某个信息(甲),推测断定出另一个信息(乙)。命题点:推断的主要类型有,由已知推未知,由材料推结论,由原因推结果,由抽象推具体。因为是这些推断,所以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因果倒置、绝对化、未然变已然、偶然变必然、夸大与缩小、必要变充要。阅读的第三小题一般来说都是推断。推断时要注意:A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材料和作者观点,这是推断和想像得以进行的前提。B正确把握想像和推断的角度,这一点很重要,角度把握准了,才有可能使想像和推断的结果合情合理。C解答过程中要以必要的逻辑知识为推断的手段。重点要区别充要关系和必要关系、因果关系等。D注意推断的用语要讲求分寸。考技点拨15分钟技能提升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总
12、的来说,对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着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
13、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
14、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3题文对应。科学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筛选答案。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内容,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5准确判断。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章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章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章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