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3 晋灵公不君文本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晋灵公不君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_提示: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1段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2、3段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4、5段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2以儒家的观点来看,应该如何认识赵盾这个人物?_提示:从赵盾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赵盾确乎是按照儒家“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对待自己的职责,“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
2、,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3“为法受恶”的“法”是什么?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_提示:“为法受恶”的“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大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作“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甚至在孔子看来,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
3、,并不算冤枉。但是,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4晋灵公派遣麑刺杀赵盾,麑被赵盾的“忠敬”感化后触槐而死,其死前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从何得知的?你怎样看待这种“笔法”?_提示: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遥体人情,悬想时势”,换句话说,就是“想当
4、然”。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这种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一种历史“带入感”,感到可信。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春秋笔法:给历史留个小尾巴李恒昌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盛世之后,越来越觉得有修史的必要了。于是,他下令让负责史书编纂的官员开始修撰唐史。史官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初稿。稿子送到手里之后,唐太宗连夜审读。因为书稿出自大家之手,写得很好,太宗越读越感到开心,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对于所有关于自己的历史记载中,他最关注的是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理由。书稿
5、中有这么一段记录: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更加激烈。李建成几次设计谋害李世民,其中一次,他请李世民夜里喝酒,在酒中下了毒药,可惜李世民福大命大,并没有被毒死。后来,李建成又备了一匹烈马,邀请李世民外出打猎,让李世民骑上去,结果把李世民摔成重伤。见两次谋杀不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决定使出狠招,他们密谋在大军饯行宴会上杀掉李世民,不料消息被他们手下的人走漏出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于玄武门。对这段记载,李世民非常满意,在旁边大笔一挥:好,妙哉,春秋笔法!关于魏征初次与唐太宗相见,书稿如此记载:玄武门
6、之变后,有人向太宗告发说,李建成手下有个人,名叫魏征,曾经劝说李建成及早下手,把李世民提前干掉,这样的人应该干掉,坚决不能留着。太宗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试图查证属实后,把他干掉。见到魏征后,太宗质问:“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对此,魏征既没否认,也没回避,而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让你夺取政权了。”对此,太宗并没有生气。看到魏征如此耿直,便把他留了下来,随后委以重任。专门负责给太宗提不同意见。对于这段文字,唐太宗也非常满意,认为写出了一个明君的胸襟,于是在旁边写道:好,妙哉,历史就应该这样书写。唐史定稿付印后,史官的一位好朋友发现这两处文字自相矛盾,于是私下里问史官朋友为何这样写?史官狡黠一笑:故意留个尾巴,这才是真正的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