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自主复习】考点一、废丞相,设内阁【清单串记】【名师点拨】1.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2.明代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考点二、军机处的设立【清单串记】【名师点拨】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废、二设、走极端”2.军机处的特点3.军机大臣的职能4.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认知深化】一、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
3、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实行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学发展;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典例1.(2020全国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
4、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典例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是军机处的废除与设置,且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
5、名存而已”说明其权力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中央皇权的措施,并未对地方的统治,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仅仅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并未获得宰相职位且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故C项错误;军机处由废除到重新确立,说明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
6、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等。典例1.(2020浙江卷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 丞相B. 内阁C. 六部D. 刺史【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典例2(20
7、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课时检测】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
8、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答案】A【解析】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A正确;法家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一身,故C错误;在诸多的律法中,不仅有关于擅权的,也有关于结党营私的,故D错误。2.(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
9、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3. (2020厦门模拟)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
10、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答案】B【解析】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据此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之前有所松弛,故选B;既然“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纲常伦理,排除A;“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
11、排除D。4.(2019福州模拟)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查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 “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见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随意性,故选B;“内阁学士”与“六科给事中”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涉及内阁学士地位的变化,排除A;“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与皇帝直管六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体现的是对皇权的制约
12、,体现不出加强,排除D。5.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A.激化了社会矛盾B.有利于中央集权C.净化了官场风气D.推动了地区交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分析,此举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省籍回避制度有利于减少徇私舞弊,减少社会矛盾,排除A;省籍回避制度有利于净化官场风气但不能限制官员腐败,因此不能绝对的净化官场风气,排除C;省籍回避制度是政治制度,这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
13、排除D。6.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朱元璋的做法()A.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太祖对大量惩治官民不法行为的重刑案例加以汇编并颁行,具有警醒不法官民的作用,是其重典治国政策的反映,故选A;明太祖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保证小生产者利益,排除B;“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应该说有利于,排除C;“遏制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7.(2019济宁模拟)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
14、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D;“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A;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C。8.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
15、,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可知,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总督和巡抚只是加强了对府州县的控制,没有取代其权力,排除B;清朝前期就已经实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排除C;清朝前期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9.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
16、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答案】B【解析】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应对外敌入侵,明朝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B;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活跃,排除D。10.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
17、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答案】C【解析】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材料只强调向皇帝密奏的人员增加,与官员制衡机制无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所说“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的增加,与权力机构设置无关,排除B;材料所涉及的官员并非局限于特务机构,排除D。11.(2019郑州模拟)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
18、: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答案】B【解析】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材料的
19、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12. (2020淮南模拟)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答案】B【解析】由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材
20、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关于司法内容,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A;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因而无法得出司法程序是否严格,排除C;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排除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
21、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材料二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 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 000人。乡绅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
22、增加,一大批出身非绅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 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
23、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每个要点3分)(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原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
24、“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第(2)题第一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
25、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与材料二中“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而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根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与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而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
26、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与材料二“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 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而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第二问原因,在作答本题目时,我们一方面要分析晚明,另一方面还要分析英国。就晚明而言,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其原因是受到中国宗法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
27、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就英国而言,根据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段1617世纪,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社会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根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事件宗教改革,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中对贵族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知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14.(2020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
28、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