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限时训练23一、基础知识夯实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侍郎,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谥号,是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2.下列对相关文化
2、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
3、.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D.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5.下列对相关
4、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秀才,即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
5、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B.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
6、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D.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C.“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
7、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D.“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二阅读下面的宋朝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陈与义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朝来爽气如有期,送我凭轩一杯酒。丈夫已忍猿鹤羞,欲去且复斯须留。西峰木脱乱鬟拥,东岭烟破修眉浮。主人爱客山更好,醉里一笑惊蛮州。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注此诗是诗人受皇帝征召前所作。时诗人正流落湖南,居紫阳山,深感国势危急。少隐,赵少隐,诗人的朋友。尺一:天子的诏书。猿鹤羞:隐士复出,愧违初志。主人,赵少隐;客,
8、指诗人。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四句,诗人把自己和友人的不同心态作比,诗人的友人在官场,却喜欢山林。B.诗的第五、六两句写早晨清新的气息好像有约定,就如给诗人送来一杯酒一样爽心。C.诗的第七、八两句劝勉友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不要留恋,赶快去响应朝廷的征召。D.诗的第九、十两句中分别用发型和眉毛比喻西峰的落叶和东岭飘散的烟雾,生动形象。10.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三、 默写诗文巩固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琵
9、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高一语文限时训练23 答案一、基础知识夯实1.答案:A解析: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2答案:C解析:“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3答案: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4答案:B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5答案:D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项,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10、;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7、答案:D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8、答案:B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二、阅读下面的宋朝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答案9.C【解析】C项,“诗的第七、八两句劝勉友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错误,“丈夫已忍猿鹤羞”是诗人自己表示要隐忍内心的羞愧,去响应朝廷的征召。10.诗人叮嘱云雨不要耽误自己的行程,还邀请青山一起送别自己。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富有趣味,表达了诗人希冀旅途平安,以及对报效国家的期待。【解析】“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意思是叮嘱云雨不要作梗,耽误我的行程,明天青山也当为
11、我送行。结合注释“此诗是诗人受皇帝征召前所作。时诗人正流落湖南,居紫阳山,深感国势危急”可知,此处作者把云雨和青山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饶有情趣,形象生动地抒发了诗人急于出发,盼望旅途平安的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期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四、 默写诗文巩固11.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