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618606 上传时间:2024-06-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突破: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题借助关键词句跃入思想的深处构建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含义(意)题的知识体系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基本方法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含义。因为考点强调的是“在文中”,故在理解时,既要注意它的“词典义”,又要注意它的“语境义”。要把“重要概念”还原到文本中,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对于

2、关乎主旨、作者主张的重要概念(词语)的理解,首先要掌握基本要求: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来思考,选准准确的词义,理解临时意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同时兼顾词语的本义;从词语的词性、语法结构分析、斟酌词义。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

3、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1 “双高峰分析”中“双高峰”的含义是什么?答:_答案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

4、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觉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

5、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节选自王福仁想象空间和现实空间)2 请简要概括文中“想象空间”的含义。答:_答案(1)想

6、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2)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超越现实空间的想象的世界。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基本方法(一)关键词语理解法理解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有的是多义词语,有的是概括性词语,有的是有隐含义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后,再结合支撑该词语的相关词语、句子,把它们分析透彻即可。边练边悟(201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

7、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3 请解释文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答案文献综述不是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而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解析首先要弄清“它”的指代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不是在重复别人”指的是什么,特别是“说出自己”是什么意思,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二)内部结构理解法对那些结构复杂的句子,不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可以使用“抽取主干法”进行解读,抓住句子主干,理解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

8、进而理解句子含意。如果是复句,可以划分内部层次,分层理解。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眼前的诱惑。佛教

9、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比如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即使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而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

10、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作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4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答:_答案天赋,才能,眼光,魄力等属世俗价值范畴,单方面不能构成伟大;真实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真实是构成伟大的最重要的条件。(三)根据位置确定句意法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的位置对于语句的理解相当重要。总领句,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结合“首句标其目”作答;总括句,则要总结上文,或者“卒章显其志”;过渡句,则在结构上承

11、上启下,内容上延伸扩展。边练边悟(2013福建)时尚浅说(原文见本专题题型一“规范养成”部分)5 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要点)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题干中给出的这句话在段落开头。紧接着,作者就从“顺变”“从众”“面子”等方面解释了原因。答题时,围绕这三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四)表达意图还原法对于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用还原法理解,即把作者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意图还原出来。如用了比喻句,

12、作者用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意图是什么,你只要写出即可。另外,要注意多角度答题,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对于个别表意较为含蓄而未用特殊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应在写出句子本身含意的同时写出作者的表达意图。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其实,“吃的风度”未必就是斯斯文文;也不见得是非要吃上珍馐佳肴,更重要的是有一份追求通脱潇洒的情趣。民国时期,文人间“吃小馆”蔚然成风,大都是邀集三五好友,在有特色的小饭馆里品尝一些较精致的佳肴,互相畅聊一番,更追求随意的氛围与兴味。我看到一文回忆鲁迅,写鲁迅与一位学生同路回家,遇一饭摊,便一块儿吃那饭摊制作的荞麦条子。鲁迅幽默地说,就是皇帝老人

13、未必能享受到如此美味。这亦是另一种优雅。谁能说这位文豪因在饭摊上大嚼平民粗食,便失却了他的风度呢?我亦见何志云君回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桩趣事,说是一群作家去西双版纳采风,到傣族的露天排档去吃夜宵。汪曾祺老人喝着啤酒,就着烤小鸡,笑得跟孩子一样,还模仿着杭州话,跷一跷大拇指说:“崭!真崭!”汪曾祺先生的童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风雅,既不靠循规蹈矩来维持,也不依恃财富权力而显摆,这是一种毫不藻饰的性情,也是一种内在的人格修养。当前的中国人在吃上还存在相当的放不开,有人不懂得吃的本职底线是要填饱肚子,再升级便是满足舌头的舔舐和牙齿的咀嚼产生的快感,他完全没有回归本真的状态的底气,于是需要外在的形式

14、去矫饰。而这样的矫饰达到极致会格外令人吃惊。美女吃羊肉总不喜欢鼓起腮帮,讲求丝帕遮面,啖不露齿;可哪有江洋大盗那样敞开七拱八翘的牙口狂嚼疯咽来得畅快?(节选自施亮吃的风度,有删改)6 说说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及其作用。答:_答案享受吃的过程比故作吃的优雅姿态更为重要。表明作者对故作优雅的吃相予以否定,从反面得出了吃的风度应该更讲究实效自然的观点,使文章风格更加幽默风趣。解析理解语句含意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生动形象的表述要明确其直接意思是什么,如美女“鼓起腮帮,讲求丝帕遮面,啖不露齿”是说吃的姿态故作优雅;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其否定的立场;“来得畅快”表明吃的实际效果。两类概念含义的理解(2

15、013江苏)论名声(原文见本章专题一)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题是对文中两个重要词语含义的辨析,答题主要靠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完成。而该答案暴露出两个普遍的问题:只知抄录,不知整合,如要点(1)因为未加整合,所以答成了“功业”与“著作”的区别了,且“过眼烟云”是个比喻词语,应换成直白的说法;答题要点不全,只知道抓住段首句,不知道深入阅读文段、划分层次,如第四段开头两句,比较完两者在“机遇”上的区别后,又用“此外”一词领起两者在“判断”上的区别,考生可能因为考场阅读太急而忽视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参考答案立功

16、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通读全文,找出关于“立功”与“立言”的关键语句,然后整合答案。第二段“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第三段“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段“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根据这些句子不难作答。一、理解同形而异义的词语含义在论述类文本中,有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境义。这部分同形而

17、异义的词语是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对它的理解,最关键的是找出该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的不同位置,确定各自与词语有关的信息筛选范围,提取整合、比较辨析即可。即时巩固(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

18、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1 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答:_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解析结合语境,两个“味”的意义各不相同。由“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句可知,前者指本义,后者则为比喻义。(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

19、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20、。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

21、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2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答:_答案第一个“负责”: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第二个“负责”: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用比较的方式考查概念的含义。第一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选文第二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

22、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这两句话来归纳。第二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选文第三段中“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这一部分来归纳。二、理解相近或相对词语的含义对相近或相对词语(概念)含义异同的理解,也是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对此,几个词语间求同辨异的比较自然成了理解的主要方法。一般可在词语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诸方面比较。词语(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词语(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即时巩固(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23、题目。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

24、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节选)3 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答:_答案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注重实用问题,而注重探讨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本质)。(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通过比较的方式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可结合原文“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

25、的本质”部分概括回答。理解概念和句子含义(意)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题1审题其要点有二:一要审该词语(概念)出现的地方,尤其是最先出现的地方,它们往往是答题要点出现的地方。如果考查的是该概念的外部特征,则其特征表现在多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要注意找全找准有关信息。二要审该词语(概念)的词性,看它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还是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等,以便确定答案语言组织的词性结构。2答题(1)特别强调答题的整体观念。因为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环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26、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特别强调整体把握,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2)答案组织的语言形式应与该词语的词性保持一致。答题模式一般为:该词语(概念)是指(稍大于原概念的中心语)该词语(概念)表面是说实际是说该词语(概念)形象地(深刻地)表达了(阐述了)该词语(概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规范训练(201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

27、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

28、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

29、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1 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答:_答案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解析此题的解答思路是在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之上,把

30、文本分成两层,再把各层中的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加以表达。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1审题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的审题主要审以下几点:(1)审该句所在的有效阅读区间,主要结合文意和句子位置确定阅读区间。(2)审该句的特点:关键词语是什么,内部结构是怎样的,表达有无特色。2答题(1)答案组织要有法摘录法:适当摘录原文相关词语作答。改写法:根据题目,将原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稍加改动或变换,使之符合答案要求。翻译法:那些含有比喻手法的句子或带例证特色的句子,可以采用翻译的方法诠释它们,说出该比喻的本体或想要证明的观点。(2)答题要规范要点题。在开头可用“某句理解如下”形式。要分点。句子含意题答题要点很

31、少有一个的,一般是二至三个,故要分点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用小序号标出。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规范训练(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

32、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

33、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节选自钱谷

34、融不可无“我”)2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部分的内容。答:_答案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解析画线的句子前半部分说的是“我”中“无我”,后半部分说的是不可无“我”,所以在解答时应分两层理解。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鲁迅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35、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譬如罢,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道学先生发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几分钟,这事迹就过去,消灭了。但“讽刺”却是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

36、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倘说,所照的并非真实,是不行的,因为这时有目共睹,谁也会觉得确有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事实,失了自己的尊严。于是挖空心思,给起了一个名目,叫作“讽刺”。其意若曰:它偏要提出这等事,可见也不是好货。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同一事件,在拉杂的非艺术的记录中,是不成为讽刺,谁也不大会受感动的。例如新闻记事,就记忆所及,今年就见过两件事。其一,是一个青年,冒充了军官,到各处招摇撞骗,后来破获了,他就写忏悔

37、书,说是不过借此谋生,并无他意。其二,是一个窃贼招引学生,教授偷窃之法,家长知道,把自己的子弟禁在家里了,他还上门来逞凶。较可注意的事件,报上是往往有些特别的批评文字的,但对于这两件,却至今没有说过什么话,可见是看得很平常,以为不足介意的了。然而这材料,假如到了斯威夫特或果戈理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是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

38、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有删改)1 “讽刺”与“诬蔑”“新闻”“冷嘲”等相比,各有什么区别?答:_答案“讽刺”是真实的,“诬蔑”是违背事实的。“讽刺”往往对事件加以精炼,并采用夸张的手法;“新闻”以记事为主,兼有评论。“讽刺”是善意的、热情的,“冷嘲”是没有善意和热情的,甚至是有恶意的。解析在文章中,“诬蔑”“新闻”“冷嘲”等都是以与“讽刺”

39、对比的形式出现的,作者在这些对比中揭示了“讽刺”的特征。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讽刺”与“诬蔑”的区别,第三段讲了“讽刺”与“新闻”的区别,第四、五段讲了“讽刺”与“冷嘲”的区别,从这几段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加以整合即可。2 文中画线的“这一群”包含了哪两种人?作者为什么说“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答:_答案(1)包含了两种人:一种是无可救药者,另一种是觉醒的讽刺作者。(2)同群中出现讽刺作者,说明这个群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已非善意的讽刺所能解决了;此时作品显得“暴露”更多,缺少善意和热情,挽救效果就更差了。解析解答第(1)问,要善于结合画线部分的上下文进行分析,如可以从“

40、这一群”前的句子“待到同群的时候”提取出“讽刺作者”这一关键信息。回答第(2)问,同样需要联系上下文。上文说,就连“讽刺作者”也出现在被讽刺之列,这说明“这一群”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下文说,很多讽刺在“别一群”看来是“暴露”,讽刺是善意的,而“暴露”显然不是,“暴露”太多就会成为“冷嘲”,挽救效果就更差了。如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尽管在事实面前,末日预言如何荒谬已经不言而喻,尽管大多数人并未信以为真,种种“末日说”还是有其市场的。传言鼓噪之下,“末日迷局”时现:有人疯狂抢购蜡烛火柴,有邪教利用“末日”骗人财物,有人在农村散发传单搅得人心惶惶

41、,还有人挥霍家财及时行乐。这一幕幕现实荒诞剧,在科学发达、文化昌明的今天,显得触目惊心。跟风盲从的,受人蛊惑的,心理恐慌的,之所以乱了方寸、着了道儿,固然有少数媒体渲染、商家故意炒作、不法分子兴风作浪等外力推动,一些人缺乏科学常识、失去理性判断,让谣言有机可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科学不在时,谣言就会泛滥。”明明荒诞不经、错误百出,却偏能招摇惑众,说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科学缺席现象,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亟待补课。今天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更应奋起直追物质现代化的步伐。戳破“末日迷局”,最需要科学的力量。人类历史上关于“世界末日”的谣言,迄今已有约200个版本,尤其自工业文明兴起以来,“末日论”更是

42、层出不穷,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焦虑、生存困境。面对危机和挑战,越是谣言纷杂,就越要放大科学理性的声音去驱散末日阴云。就在末日谣言甚嚣尘上的时候,中外科学界并没有沉默,媒体访谈、辟谣视频、科普讲座等不断推出,点亮了理性的明灯。3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人的现代化更应奋起直追物质现代化的步伐”这句话的含意。答:_答案这句话说明今天的中国物质的现代化发展得很快,且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科学缺席的现象,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临床教授凌锋闻讯赶来,轻轻翻开

43、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凌锋迅速将预后告知了史夫人陈希米。没有太多的解释,陈希米告诉凌锋,放弃一切介入性的急救举措。陈希米说,这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随后,陈希米郑重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和捐献肝脏、角膜的文件“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9个小时后,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开始工作,铁生的生命依然在延续。由于活体器官供给的匮乏,贻误了一大批完全可以通过移植手术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病友。凌锋教授十分动情地说:“史铁生23岁就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我们一样站起来,但是,他的死让他高高地站了起来,而且站到了中国人的道德高坡上。”当今医疗技术尤其是急救技术登峰造

44、极,消费主义甚嚣尘上,金钱加心肺复苏术、肠外营养等技术可以让植物人延续生命若干年,这种插满管子的生命延续不仅充满着痛苦,使得生命缺乏尊严和质量,而且大量消耗社会资财。据统计,人们一生中的医疗花费,八成用在死前一个月的救治中,最终依然是充满痛苦、无奈地离去。我们不应该反思死亡的方式吗?我以为,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我们完全可以像他那样踏上生命的归程。(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4 “史铁生的死是一个示范。”这句话有何深刻内涵?答:_答案史铁生的死,维护了生命的尊严和质量,节省了大量的资财,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句话还包含了作者的忧思和呼唤。解析解答时抓住关键词“示范”,再联系语境解析“示范”的具体体现

45、。二、核心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所谓“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说“中国式”大讨论是文化自觉的体现并不夸张,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合并同类项”后归置为“中国式”,这既可以看成是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国人在国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种提升。那些持续而来的“中国式”调侃与反省,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社会的文化,正视它的陋习,谋求秩序重建,这正是这场全民大讨论的“正能量”所在。一场表面喧嚣的全民性大讨论中蕴藏着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精神,不管怎样,网民们对社会文化的各种“中国式”揭短,终极指向是希望中国社会越来越

46、好。有意思的是,这场讨论同样引起了外媒的围观。美国侨报近日发表社论称,综观种种或单一呈现或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式”问题,这个词语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复杂情绪。不论是国民还是当政者,都要勇于为注入新的“中国式”内涵而谋变。企盼未来的“中国式”,不再代表落后与负面,而是成为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节选自陈方“中国式”大讨论中的文化自觉)5 文中加点的两个“正能量”分别指什么?答:_答案第一个“正能量”是指在“中国式”的大讨论中,国人开始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社会文化,正视它的陋习,谋求秩序重建。第二个“正能量”是指与落后和负面相对的一种积极、正面、向上的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

47、,完成文后题目。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更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

48、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当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节选自新华文摘关于人的生死观)6 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答:_答案相同点: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答“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可)。不同点: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

49、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或: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三、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评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判断老舍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地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地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成见,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日本人是相当的

50、细心的。对中国的一切,他们从好久就有很详密的观察与调查,而自居为最能了解中国人的人。对中国的工矿农商与军事的情形,他们也许比中国人还更清楚,但是,他们要拿那些数目字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正好像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同时,他们为了施行诡诈与愚弄,所接触的中国人多数的是中华民族的渣滓。这些渣滓,不幸,给了他们一些便利,他们便以为认识了这些人就是认识了全体中国人,因而断定了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礼义廉耻,而只有男盗女娼。国际间的友谊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础,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日本人的办法,反之,却像一个贼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窃,因贿赂了一两条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钱的

51、东西;从此,他便认为宅子中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而以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两条可以用馒头收买的狗。这教日本人吃了大亏。他们的细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为那两条狗而变成心劳日拙,他们变成了惯贼,而贼盗是要受全人类的审判的!他们没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国会有全面的抗战。在他们的军人心里,以为用枪炮劫夺了平津,便可以用军事占领的方式,一方面假装静候政治的解决,一方面实行劫抢,先把他们的衣袋装满了金银。这样,他们自己既可达到发财的目的,又可以使军人的声势在他们国内继长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战,使在平津的敌寇显出慌张。他们须一方面去迎战,一方面稳定平津;他们没法把平津的财宝都带在身上去作战。怎样稳定平津?肆

52、意的屠杀固然是最简捷明快的办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战,他们开始觉到屠杀也许是危险的事,还不如把他们所豢养的中国狗拉出几条来,给他们看守着平津。假若在这时候,他们能看清楚,中国既敢抗战,必定是因为在军事的估量而外,还有可用的民气,在物质的损失中,具有忍无可忍的决心,他们就会及时的收兵,免得使他们自己堕入无底的深渊。可是,他们不相信中国是有深厚文化的国家,而只以枪炮的数目估计了一切。人类最大的惨剧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计价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题目为命题者所加,有改动)7 请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1)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

53、胭脂的闭上眼。答:_(2)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答:_答案(1)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有成见,不能客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他们急于证明他们心中的成见,刻意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糟粕,有意漠视中国文化的精华。(2)日本人自认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多,但只是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并不能真正触及中国文化的内核,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8 作者说:“这教日本人吃了大亏。”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答:_答案(1)日本人并不了解并尊重中国的文化,以为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礼义廉耻,只有男盗女娼。(2)他们没有想到在平津陷落后,中国会有全面的抗战。(3)他们必将失败,要受全人类的审判。9 作者认为“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智慧”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答:_答案(1)不可忽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影响。(2)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以偏概全。(3)看问题要触及实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4)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靠武力只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