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 王何必曰利第二单元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随 堂 练 习6课后强化作业7经 典 晨 读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却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2、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以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知言者
3、,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一句的注释。(2分)【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
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答案】浩然之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5、中心意思”,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类题目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学 习 目 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对“后利而先义”的阐述;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3领悟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课 前 预 习2一词多义4特殊句式(1)判断句先生之志则大矣。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2)倒装句先生将何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
6、利。课 堂 互 动1理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含义。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2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
7、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
8、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9、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怀有仁
10、义之心的人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孟子这里同样只是举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所以他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择手段,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4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
11、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跟人格卑下的小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不践行仁义的原则,那么即便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能建立起亲善的关系;与此相反,如果世人都实行仁义,那么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将会建立起互相亲近、礼让、关爱的和谐、融洽关系,就可以成就王业。这样,孟子高举仁义大旗来游说各国君王,希望天下安定。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关注财利。但是如果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而不择手段,那么,我们的人格会变得卑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关爱。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该
12、把实践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5孟子为什么反对宋“以利”说秦、楚二国?秦、楚构兵,宋将说楚王使罢之。孟子问宋说:“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宋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应该说宋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孟了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于是解释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就是说,拿利去游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为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样就会使得三军之师乐于休兵,
13、因而喜欢导致休兵局面出现的依据“利”;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互相交往,如此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这就是孟子最终的担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落为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沦落为“以市道交”(即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为原则),人丧失对仁义的价值的关怀(更不要说去实践这些价值了),最终必然导致国家的覆亡。根据孟子的观点,即便宋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显然,孟子比宋考虑得深远。总之,游说秦
14、楚之王阻止战争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名号即理据,这就是仁义了:“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拿仁义去游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为仁义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样就会使得三军之师乐于休兵,因而喜欢导致休兵局面出现的依据“仁义”。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
15、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孟子经过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论证,再一次推出了自己的结论:“何必曰利?”6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的意思(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孟子对宋,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何必曰利”,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再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愈加醒目;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
16、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7本文运用了大量排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在“宋将之楚”这一节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正面的例子从三方面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这样,多方面采取排比修辞,明白晓畅,节奏分明,让人易于接受。随 堂 练 习4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B孟子遇于石丘。C沛公安在?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B(B是状语后置,其他的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对
17、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B“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答案】C阅读下文,完成68题。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
18、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做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7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将何之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C说之将何如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A(A是动词,其他的都
19、是代词)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B第二段,宋告诉孟子去楚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劝说楚王和秦王停止战争。C第三、四段,通过问答,宋说出了自己劝说二王的策略:“我将言其不利也。”D最后一段孟子指出,利用“利”去劝说二国必然失败,利用“仁义”去劝说二国必然成功,从而阐明了实行仁义的巨大作用。【答案】D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修身”,请分别概括其强调的修身的要点;并联系现实,谈谈儒家“修身”的现实意义。【答案】孟子强调修身要“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大学强调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儒家认为“身正则天下归之”,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天下平的根本之道。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只有加强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辨别能力,才能抵制各种诱惑,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