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狂热的图腾崇拜B. 农业为立国之本C. 迷信落后的思想D. 对商业的不重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对古代国家一次的来源进行诠释,将土地和五谷上升到神灵崇拜的高度,突出了对农
2、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立国之本,故B项正确;神灵崇拜不是图腾崇拜,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位2.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石器到耒耜到铁农具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工具的进步,体现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播种方式与材料农具无关,故A项排除。铁犁牛耕只符合后两者,故C项排除。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农具推广的结果,故D项排除。考点
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工具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最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落后;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最主要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公田变为私田改变了生产关系,这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国家还未统一,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但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战
4、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 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私田出现,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故A正确。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土地归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5、故B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小农(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掌握大部分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属于土地为国有制,自北魏开始实行,至唐朝逐渐瓦解,故D项错误。5.“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A. 人口膨胀的压力B.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 井田制的瓦解D.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
6、析】【详解】材料说的是在最小的空间养活最多的人口,并没有指出这种原因是人口的压力,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井田制内容,故C错误。根据材料“在最小的空间内终极目标”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必要性,故D正确。6.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A.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 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 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答案】B【解
7、析】【详解】材料反映自耕农在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唐代出现曲辕犁C商代遗址中
8、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D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排除A;由材料“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反映唐代出现了结构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排除B。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结合所学,商代重视祭祀,牛是祭祀的重要牲畜,且材料没有涉及铁制农具,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
9、题意,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说明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排除D。8.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 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B. 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C. 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D. 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A错误,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是在宋代。C项错误,马王堆素纱禅衣是丝绸而非棉织品。D错误,因为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的发展,农业为其提供了基本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
10、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家庭手工业”。B项所述符合史实,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概况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9.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
11、工本,自然有赢。”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所以选D。10.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由题干的演化图谱可以看出,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耕织小农们在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发生了分化,图中主要体现的蚕桑织户的分化,他们代表的是古代的手工业者,最终分化为各具自己独特技术的不同户种,所以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倾向,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故排除A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排除B
12、。11.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A. 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 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C. 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宋代负责丝织的机构较多,而且工人众多,规模较大。分共比较细,如有织、绣、染等各种工种。据此可以判断出D项正确。A项中专业纺织户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的民营手工业材料中并未提到;C项生产效率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因此A、
13、B、D三项错误。12.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A. 不计劳动力成本B. 效率极其低下C. 产品与市场无关D. 工艺水平不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
14、题要理解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成份,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3.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 魏晋B. 隋唐C. 宋代D. 清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的黑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即已出现,我国北朝时期已经能成熟制作图二中的白瓷,图三中的粉彩瓷与图四中的珐琅彩则是清代出现的新型瓷器。因此,根据墓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文物推断,该墓葬不早于清代,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魏晋时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魏晋时期;B选项错误,隋唐时
15、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隋唐时期;C选项错误,宋代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宋代。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4.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 物流通畅的草市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场所的理解。宋代以前,城市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分离,按时开市、闭市,所以东汉的长安“九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
16、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东汉”,结合所学知识秦汉至隋唐时期,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这时期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材料反映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营业时间和区域,“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15.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A. 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 政府对私
17、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 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 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可以看出商业的经营的时间和地点政府都要严格的控制管理,故选A。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私营工商业的保护的情况;C项错误,控制管理商业活动无法体现遏制商业活动;D项错误,“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工商业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政府的商业政策。1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A. 长安城的
18、落日B. 坊墙倒塌以后C. 汴河两岸D. 宋代东京的辉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的理解。宋朝以后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时间被打破。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7.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
19、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体现出品牌的特点,故B正确;宋代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故A和C错误;区域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18.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A. 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B. 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C. 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 近代城市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以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为典型代表,故A项
20、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出现闭关锁国松弛,故B项错误。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在宋朝,C项错误。近代城市兴起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即可得出答案。19.“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伴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A. 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B.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商人尊崇重义轻利思想会促进商业的发展,A与题意不符
21、,排除;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B表述错误,排除;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明朝中期之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表述错误,排除。20.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 “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观点,ABD都与此一致,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大意是说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
22、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体现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因此选C。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21.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
23、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B.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 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D. 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相当强大,故A项排除;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明清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22.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
24、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答案】C【解析】材料“禁令之下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体现了海禁政策下,明代对外贸易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还是比较繁荣,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并未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错在“并未真正实行”。点睛:材料“禁令之下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是解题的关键。23.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
25、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因素,所以排除A;C、D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26、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题目问的是“最根本的原因”,A属于外因,排除;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表现,排除C;D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源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故B符合题意。25. 184
27、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 ( )A. 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廉物美B. 列强经济侵略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 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机器纺织抗衡D. 开埠通商,关税协定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知,西方棉纺织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根据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可知,西方的棉纺品使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所以本题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
28、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6.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沿海地区受外国侵略冲击,自然经济解体较快,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经济活动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故项说法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的影响【名师点睛】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
29、,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太平天国运动影响;(3)新思潮的萌发。2、表现:(1)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2)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3)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4)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3、 影响:(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7.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近代化。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
30、梦想的是A. 禁烟运动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西方的新型工业”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禁烟运动不符合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史实,故A项排除。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D两项排除。28.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请判断是指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的几种经济形态看,应该是封建经济,应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应
31、该会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所以答案选D。29.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D. 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白银)”“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说明洋务企业民用工业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最终并
32、未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最后失败;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错误,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30.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B. 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C.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民国初年到1920年和19271936年的历史阶段特征,民国初年到1920年和19271936年的资产阶级政权均
33、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初年到1920年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所以选择A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1.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A. 马关条约的签订B. 民族工业的繁荣C. 国共内战的开始D. 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民族工业内迁【答案】D【解析】【详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于18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显不符,故A排除;1940年当时处于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因为日本的侵略而遭到摧残
34、,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国共内战第一次开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第二次开始于1946年,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显不符,故C排除。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许多企业被迫迁到西南、西北等后方地区,材料中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大为增多,故选D。32.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A.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B. 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C. 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D. 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我原来在上
35、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结合所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首搬到重庆,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躲避日军也将企业西迁,这时国民政府以统制经济为名,对民族资本家进行排挤和打击,而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故A正确;官僚资本压榨民族资本,是压缩民族资本经济,B错误;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同样适合在重庆发展,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排除D。33.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A. 发展迅速B. 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
36、压制C. 内部管理不善D.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民族资本家开办面粉厂,遭到封建官府势力勒索,告官被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封建势力压迫严重,B项正确。官僚资本存在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面粉厂内部管理问题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压榨,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3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C. 资金少,技术力量弱D. 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
37、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分析根本原因要看当时的生产力,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技术力量弱。故应选C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受阻碍的因素35.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答案】C【
38、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反映的是面对日本侵华所造成的民族危亡,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足以证明材料是在强调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材料中的“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 共抗争之”也足以说明实业家的确具有危机意识,其他三个选项也能体现出来,但均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的只能是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的民族救亡意识36.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39、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
40、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37.图为1956年的一副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
41、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次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生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观
42、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38.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传画来考查
43、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由此时间可排除AB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C项。39.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44、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途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的方法,故D选项正确;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属于一五计划,故A选项错误;三大改造并未涉及利用沿海工业,故B选项错误;C选项的表述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故选D。40.下面的新闻出自那一时期?A. “大跃进”时期B. 土地改革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闻中“卫星农业社”、“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很明显是浮夸风,
45、是大跃进的产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土地改革时期是个体经营与图片中“农业社”的信息无关,故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农业生产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浮夸风也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二、材料题:(两小题共40分,41题16分,42题24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材料三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
46、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答案】(1)变化: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草市、夜市、瓦子等)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控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2)
47、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政策。【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中的图1中的唐代长安城“坊”、“市”分离、图2中的宋代东京城打破了“坊”、“市”界限的信息即可得出“商业活动的空间不受限制”的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商业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等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由材料的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即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第二小问,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论;第三小问,由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即可得出“
48、重农抑商政策”的结论,由材料“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即可得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结论,由材料“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即可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结论,由材料“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制定的主体即可得出“封建专制制度”的结论。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
49、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F1为阻力,F2为动力)材料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
50、合所学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3)材料三中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5)材料五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答案】(1)特征: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影响: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原因:通商口岸受西方列强入
51、侵的影响,自然经济最早开始瓦解。(如答“交通便利”等其他符合题意的,酌情给分)清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格地限制工商业。(3)有利客观条件: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F1因素: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认识:可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回答,也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性等方面回答。(任选1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5)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52、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图示“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主要考查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第一小问,结合苏修额,在列强的侵略下,我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第二小问,清政府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3)由时间“1912年后到1922年”,近代民族企业短暂春天的原因,联系所学,可以从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方面归纳。(4)第一小问,从图表来看,F1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以从三座大山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学生独立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荆棘”机遇”并存,要从当时的背景,作用,发展的曲折等方面回答。(5)第一小问,从构成来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发展来看,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第二问,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