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84471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解析》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时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食,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载。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

2、,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

3、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示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此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

4、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督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编自张玮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

5、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代政府注意到产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政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3. 根据原文内

6、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人们的启示。【答案】1. C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

7、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仔细阅读原文第一、二两段,C项,“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并不是“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

8、,原文是“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所以行会的出现不只是“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还有监管食品安全的原因,表述不全面,属于遗漏信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

9、原文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并不是“宋代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属于张冠李戴。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

10、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

11、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

12、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

13、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

14、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

15、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

16、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注坍台:吴方言,丢脸。(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描写集市广场的人物和气味,为人物出场创设背景,集市广场是一个容器,是小说的结构要点,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B. 小说通过叙述奥士高纳大爷捡到绳子,被冤家对头陷害,受众人奚落,最后含冤而死的故事,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的主题。C. 本文语言洗练,马具商马朗丹大爷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小说中只出现三次,每次寥寥数语,但这个农村小奸商的狡诈、阴险、毒辣跃然纸上。D. 作者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件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

17、小见大地展现生活的真实。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5. 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6. 你认为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请阐述理由。【答案】4. B 5. 奥土高纳大爷是一个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的老实人形象。有勤俭精神,捡起一段绳子。真诚质朴,捡绳被人看见,颇感丢脸,有羞愧感,因别人误会而生气恼怒,为自己反复辩解以证清白,因愤怒和羞耻而含冤死去。 6. 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恶意诬告造成的,是乡长武断的审问造成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冷漠无情的社会风气扼杀了这个诚实的下层劳动人民。马具商马朗丹大爷是发难者,

18、他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搬弄是非,迷惑不明真相的人;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信了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揭发”,断定奥士高纳大爷捡的是黑皮夹子;那些嘲笑和奚落奥士高纳大爷的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帮助了马具商马朗丹大爷,使其阴谋得逞,致使奥土高纳大爷含冤而死。【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

19、,“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的主题”错误,选项对主题的理解有误。这篇文章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揭露当时荒唐的道德观念: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暗箭伤人为天经地义,而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反常。这种观念已经筑成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向那些善良的人们发起进攻,并把他们活活困死。另外,奥士高纳大爷的死虽然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但更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

20、容概括人物特点。从文本来看,作者在塑造奥士高纳大爷的时候,运用动作、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式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故考生可以圈出文中这些描写,然后根据这些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形象。如第二段“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体现出奥士高纳大爷的勤俭;如“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坍台”意思是“丢脸”,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真诚、爱面子;如马具商诬陷他时,“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

21、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这表现出人物的诚实,他反复地向他人陈说,最后气恼而死,这表现出奥士高纳大爷的执拗。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要先以一句话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如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勤俭、诚实、爱面子而又执拗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然后再借助文本的内容分条说明。考生答题的时候要答出“勤俭、诚实”“爱面子而又执拗”“ 下层劳动人民形象”“乡下人”等内容要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认

22、为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请阐述理由”,考生要分析小说的情节,看奥士高纳大爷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看在这以过程中哪些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考生答题之前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含冤而死的经过:奥士高纳大爷赶集捡了一根绳子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诬告他捡到黑皮夹子(他气得满脸通红)乡长听信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话,断定他捡了黑皮夹子他开始向众人澄清自己,众人不信(他生气、着急、恼火、痛苦)真相大白,他四处讲述遭遇,众人嘲弄他想抗议,众人嘲笑,他愤怒、羞耻含冤死去。从中可以看到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有三股力量:一是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造谣中伤,二是乡政府的武断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嘲笑和奚落。这三

23、股力量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张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是道德偏见。考生根据这些内容答题即可。【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如原文中“奧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所以可以直接提取“勤俭”二字。当他受冤枉时,气得满脸通红,甚至请求搜身来证明清白并反复把事实真相告诉别人,希望得到信任,可以看出他的“真诚质朴”,根据这些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

24、点之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打开APP,你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解锁一辆停在路边的共享单车,以极低的费用,轻松地骑到目的地。最近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

25、,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了新的内涵。旺盛的用户需求促使资本与市场活跃起来。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大幅上升,预计2017年年底将达到千万用户规模,而共享单车平台已经从最初的17家迅速扩大到27家。电商网站的发展脉络为共享单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共享单车未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运营商,而是一个数据收集中心。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它们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在服务当中又将会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共享单车盈利模式有待梳理和建构,这注定了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电商的发展为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共享单

26、车或许能够找到真正落地的机会。(摘编自新华网大数据:共享单车未曾尝试的新未来)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市民(62.1%)对共享单车带来的便捷性、环保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有42.5%的市民对部分使用者素质较低、有意损坏或将其据为己有感到担忧,还有29.3%的市民认为“共享单车违规停车,扰乱正常秩序”;此外,23.0%的市民认为“单车增多,占用有限社会资源”,20.7%的市民认为“同行恶性竞争,降低用户体验”,还有14.7%的市民认为“单车发展不够,数量不足”,另有6.9%的市民认为“要使用时寻找空闲单车不方便。”从总体上看,市民对共享单车所带来的便捷、环保的特性基本认同,但也对其发展过程中

27、存在着的种种问题表示了担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也基本以年轻人为主,有研究发现,25-35岁人群使用最多,其次是25岁以下人群。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对共享单车的认知与其使用呈现“倒挂”趋势。年轻人对共享单车的积极评价不如中老年市民,中老年市民对共享单车的利与弊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在针对“违规停车扰乱秩序”的认识上,年龄越大,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比例也越高,60岁以上人群为39.3%,30岁以下仅为21.6%。这也反映出年轻人更关注共享单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中老年人更关注由共享单车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摘编自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共享单车专题调查报告)材料

28、三(注)左侧纵轴表示用户规模,右侧纵轴表示增长率,“E”表示预测。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自行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材料四:从2017年7月10日杭州率先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投放开始,两个月之间,上海、深圳、北京等12个城市,先后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随着2016与2017年之交共享单车风口骤起,共享单车教量激增,北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60万辆共享单车。可是并非所有入局者都会享受市场红利,3VBike的“沉船案例”,也再次证明了共享单车市场并不是谁都能玩转的。至于快速“沉船”的原因,3 VBike的负责人表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运营中出现了共享单车大量被盗的问题。投入的

29、1000多辆车中,现在我们只找回了几十辆,接近100%的单车消失。车辆丢失的原因,一是用户素质比较低;二是防盗措施方面,考虑到成本问题,没有用智能锁和GPS定位。(摘编自新浪财经领道多地对共享单车新增投放按下暂停键)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这意味着它的盈利模式必将被重新梳理和建构。B.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共享单车有着更积极的评价。C. 据材料三可知,中国单车租赁市场用户规模预计20

30、19年将继续增长,超过千万,但用户增长速度将减缓。D. 从材料三的中,我们可以看出,2015到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用户增长最高,新增用户人数也最多。9. 如何让“共享单车”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7. D 8. C 9. 政府部门规范共享单车的市场准入,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共享单车运营商应加强运营管理,优化投放点的设置和合理控制共享单车投放数量。消费者应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规范使用共享单车,积极举报违规行为。【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31、,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用户素质低大量单车被盗”错误,考生分析关系图的时候要注意看要素是否全面,关系是否正确。由材料四最后一段可以看出3 Bike共享单车被盗有用户素质比较低和防盗措施不当两方面因素,而D项中图表列出的只有“用户素质低”原因概述不全。故选D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

32、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这意味着它的盈利模式必将被重新梳理和建构”错误,选项属于关系分析类,对应原文是“共享单车盈利模式有待梳理和建构,这注定了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模式不会是其发展的终点”,选项因果倒置,同时“必将被重新梳理和建构”也过于绝对。B项,“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共享单车有着更积极的评价”错误,选项属于概括转述类,从文中来看,中老年人对共享单车比年轻人有着更积极的评价,选项转述错误,和原文意思相反。D项,“2015到2016年,新增用户人数也最多”错误,选项分析的是“2015年到2016年”的数据,在此期间,新增用户人数不是最多的,考生容易忽

33、略计算,只粗看图表凭感觉判断选项正误。故选C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让共享单车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分析四则材料,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直接陈述让“共享单车”更好发展的想法或措施,圈出他人的经验,还要圈出目前“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细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介绍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材料二介绍共享单车的认可度,材料三通过图表介绍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和发展前景,材料四介绍共享单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答题区间在材料四,属于综合信息筛选,考生在

34、答题时,应注意“共享单车数量激增”“用户素质比较低”“防盗措施方面”等信息,从政府、运营商和消费者的角度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

35、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

36、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

37、,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

38、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10. 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

39、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属文,意为撰写文章。属有连缀、接连之意,文指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B. 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这里指登基。C.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又称兰台、宪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既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

40、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D.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其最高长官为工部侍郎,曾称冬官、大司空等。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 于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 于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

41、捧读,直至去世。D. 于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42、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这段话是说“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宰相李揆”“休烈”“之”“国子祭酒”“休列”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修撰”是“权留史馆”所做的事情,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C

43、两项,如“恬然”是形容词,修饰“自持”,这是偏正短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工部其最高长官为工部侍郎,曾称冬官、大司空等”错误,工部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44、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错误,“直言不讳”的回答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于休烈的回答来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可见他是借禹、汤讽谏,并非“直言”。故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45、罪”,归罪;“其”,代词,代大禹、商汤;“兴”,兴起;“焉”,形容词词尾;“规过”,改正过错;“庆”,庆贺。第二句中,“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才;“下”,屈身结交;“推毂”,举荐;“虽”,虽然;“曾无”,一点没有。【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

46、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

47、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

48、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49、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

50、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

51、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高兴亭:亭名,在南郑(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 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

52、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14.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15.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

53、立功的壮志豪情。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移情于物”亦可)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虚实结合”亦可)【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 “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 : 悲壮地歌唱:慷慨当哭。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 击筑 :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15题

54、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下片情怀”“如何抒发”。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手法分析作答。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

55、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

56、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2 离骚一文中,写出了群臣嫉妒贤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

57、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答案】 (1).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写出了群臣嫉妒贤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黄鹤”“尚”“猿猱”“

58、度”“攀援”“嫉”“蛾眉”“谣诼谓”“淫”“胥”“赢”“仓皇”等。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 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

59、意德的人善恶分明, ,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 。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 ,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 ,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 道德失语症的根源。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B. 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C. 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D. 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60、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B. 嫉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C. 疾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D. 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B. 道徳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C. 道德勇气是人类培养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D. 道德男气是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答案】17. C

61、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纵然”表假设关系。此处前面是“如果”,显然是建设关系,排除AB两项。“辨别”对不同的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此处是对“善恶”甲乙区别,不能是“鉴别”。排除D。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第一处,义无反顾,为了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

62、憎恨。此处说的是“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对待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选用成语“嫉恶如仇”。排除AD两项。第二处,无私无畏: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只能充当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此处是作“他们”的宾语,选用成语“浩然正气”。排除C项。第三处,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根据语境选用成语“挺身而出”。第四处,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此处是说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缺

63、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形成一种风气。选用成语“蔚然成风”。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及句子所在的上下文,首先句子中词语搭配不当,“修炼”和“道德修养”搭配不当,可把“修炼”改为“培养”。还有,根据横线后面的“意德是”,“意德”应该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由此可以排除AD。“衡量”后用“是否具有”最为恰当。故选C。20.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并整合必要的信息,给“3D打印”下定义,不超过60字。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3D打印过去常在模具制造、

64、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3D打印现在正逐渐被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已经出现3D打印运用的是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3D打印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答案】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快速成型技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下定义首先要符合表达形式的要求,概念表达一般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方式。因此我们先要从语段中找相关属概念,提取关键信息,即种差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同时也要注意种差多时,语序要恰当,不能出现语病。如“被定义概

65、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本题按这一思路与方法总结即可。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1.仿照划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并与之构成排比句中国古典诗词深受秀美神奇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_;_。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答案】 (1). 总想竹杖芒鞋,回望黄沙道中的夕阳; (2). 总想攀登蜀道,倾听子规的啼叫。【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划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并与之构成排比句”,这就要求考生要先

66、分析仿句,明确句式、修辞、句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拟写。这段文字是说山水自然景物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养,这就要求考生要找到写景的名句,然后仿照“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的句式和句间关系来仿写,句式应为“总想,的”,仿写的句中要化用原诗句的内容,抓住诗中的意象,写出自己在这诗句中看到或感受到什么,即体现最后一句“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如根据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写“总想登上滕王阁,遥望彭蠡之滨的雁阵”,根据柳永的雨霖铃可以写“总想驻足杨柳岸,仰望天穹的残月”。【点睛】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

67、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几方面(是从结构上,是从内容上):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用联

68、想,定写作对象。仿句题形式为仿,关键在想,重难点就是要学会运用相关联想,有时也运用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说,例句中写“花”,我们可联想到“草”“树”;例句中写琴,我们可联想到“棋”“书”“画”;例句中写“天空”,我们可联想到“高山”“草原”“大地”;例句中写“月亮”,我们可联想到“太阳”“星星”等有时,还要结合高中课本所学。审修辞,定手法。仔细研读例句有没有使用修辞;如果有,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反复、设问、引用、顶真等。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审语言,定表达。在情感的表露或抒发方面,仿句

69、也应与例句的表达方式相吻合。例句或是平实的叙述,或是形象的描写,或是采用了抒情的方式,或者蕴含哲理,或者情感表达很含蓄,或者包含了讽刺的情调,那么仿句也应该与之相合。大多数情况下,仿写出的句子应该隽永优美有诗意,切不可俗白。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要求: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春风花信 人间歌满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天真烂漫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的深情

70、无奈;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淡宁静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大自然于无声处诉说着最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进而被采诗人,诗人,词人捕捉,融进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诗歌又被装订进史册,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大自然是无声的智者,却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展现着动人心魄的美。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梭罗于瓦尔登湖畔建起自己的小屋,远离喧嚣红尘与工业文明,与松鼠,鸟雀为邻,用心倾听自然的语言,感受自然之美,怡然自得,并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世界诸多语言中皎皎似明珠者数不胜数,而我独爱汉语中的诗词歌赋。以自然之景入诗是我国古代诗

71、歌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而将诗人特殊的情感寄托在具体事物之中,从而形成意象,则是中国诗歌独有的语言。皎若天上月,以月寄相思。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以月寄托对朋友的关怀与祝福。辛弃疾的“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以月自喻,体现词人冰雪般剔透的报国心和百川般宽阔的胸襟。元代散曲家张鸣善的“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以月之盈亏喻指人家的团圆与别离。这些诗歌的语言融在我们的骨血中,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分隔两地的亲朋好友只要抬头望一眼那冰轮,自不必说,我又想起的远方的你。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歌赋对于记录我国传统节日起了重要作

72、用,同时诗歌教学也是汉语美学教育的课程之一。过去春节时,人们饮着屠苏酒,燃放鞭炮,更换桃符,于是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温馨平淡。重阳节时人们登高望远,是有插茱萸,簪菊花的习俗,于是有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脍炙人口。我们注重保护传统节日,并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若是在传统节日时,吟诵传统佳句,不仅可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与名篇也许曾令不少学子为之苦恼,可如若将自己置身其中,与古人对话,想必更能体验汉语之美。自然与文字耳鬓厮磨,谱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7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厚重的意蕴。作文要求以“语言”为关键词,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围绕“语言”这个核心概念,材料的三行文字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接着,从语言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最后,引导考

74、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从材料的关键词看,“语言”主体有大自然语言、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意义和价值可写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考生写作自由度大,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避免立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紧扣“语言”来写。比如,选择写花鸟如何丰富这个世界或日常生活,要扣合其“语”和“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要扣紧其独特的艺术

75、语言来写,这样才符合作文的命意。【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76、的审视角度。首先,需要考生用发散思维去认识和梳理生活中芜杂的语言种类:静默无声的,嘈杂喧闹的,人的语言,动物语言.如何聚焦于一个中心,将之准确提炼,并归结于一个主旨,有点难度;其次,考生需要具有抽象具象的转换能力,将抽象的“语言”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内容,写出自己思想的独特性。当然,考生还可以在思辨上下功夫,即在不同种类、不同表达的语言现象之间辩证思考,探究语言的本质,这有点难度。如果考生能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发掘出语言背后真相、真情、真理、情怀,这种能突出高中生理性思维的文章也有机会拿到高分。譬如,抗日男儿的家书,每每看到,总让人们热泪盈眶乃至失声痛哭。情不能自己,只因为它所传达的国破家亡之时舍身纾祸的家国情怀。以“语言”为话题的作文,不但注重考察考生的语言表现力,同时还涉及审美、文化的考量。“远方和诗”能反映出考生的审美情趣,反映出学生的文化品位。语言不仅仅是人类的口头语言,还有文学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等,更有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语言,那么考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的高下,就能在文章中得以体现。有人说,“一个热爱读书、经常浸染于经典之中的高中学生,他对文化的感觉会更加敏锐,他对文学的爱好会更加强烈,同样也会显露出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透过文章还是能读出考生积久的学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文化品味,再加上诗意的语言表达,这类文章会更容易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