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秋水》.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82377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秋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秋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秋水(节选)李恩宪一、课前播放动画上课:让生活中每一件事过的有意义,生活就会感到充实;让课堂上每一个细节做的有意义,课堂上有就会有收获。我们的口号喊过千遍万遍,至今已觉不新鲜。本学期我们的口号是:二、口号改良: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好,为父母而学习。解释:为国而学习,为家而学习,为己而学习,哪个会更好呢?(运动口号,目标跟进)理论。同学们看一看外面的自然景观,用一个含有季节的词语的成语概括一下:春光烂漫在春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个秋天里的故事。(打出秋水)先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内容学习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那种“个人见识有限,不应骄傲自满”的观

2、点3、技能目标体会本文比喻、对比的论辩艺术4、探究目标秋水心得文题背景1、 题目解说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秋水”虽有比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望穿秋水。这样命题是接取文章中的第一段第一句第一二个字。2、 作者简介庄周是战国时的隐士,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约生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3世纪初叶。庄子曾经汉朝刘向编定,为五十二篇。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的定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于丹的观点: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

3、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庄子文章特点: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于运用运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又名南华经,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代表作品是逍遥游。作品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白驹过隙、呆若木鸡、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对中国古代的文人都能自觉地接受庄子

4、的“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正文全解(文言文三遍学习法)第一遍:疏通课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

5、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第二遍:整体感受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秋水第一层:(“秋水时至”-“以为天

6、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美。美的分类幽美(小夜曲)静美(深夜独处)壮美(宏大的自然景观,壁立千仞)但不能过头,印度洋海啸是引起的是恐惧,不再是美的感受。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壮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的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结束)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

7、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了“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呆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响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批评自己“以天下之为尽在已”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纠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以河神见海海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第三遍鉴赏手法文章用河神

8、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是“望洋向若而叹”。探究学习台湾南怀瑾“知人易,自知难”井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的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河伯:自知井蛙:知人得出结论:自知和知人的第一个条件:有一个客观条件允许人去自知和知人,例如海伯到不了大海会怎样?井蛙跳出井口会怎样?自知和知人的第二个条件:有一主观条件,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使自己在认识上有超越。文言文阅读:【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

9、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