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飞越班,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三第1-3单元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其在当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A.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B. 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C. 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D. 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仁”的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
2、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故C选项正确;孔子的思想不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趋势,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这不是儒家“仁”的最主要积极意义,故B选项错误;孔子是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无关,故D选项错误。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这一思想应为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体现了该派别主张避世成为隐士,是道家思想,B项正确。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
3、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CD。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 “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B. “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C.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D. 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但这
4、只是作为立论的基础而非核心,排除;C项,材料中“各得之以为性”说明“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但这只是为后面的结论做铺垫,排除;D项,材料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说明三纲五常是“理”的体现,排除。【点睛】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学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 儒家
5、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 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 汉代及以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答案】D【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以儒家的道德教化策略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排除B项。5.史料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和遗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 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D. 史记、汉书【答案】C【解析】【详解】史料是历史遗留下遗物和遗迹等,另外文学作品、史书等也可作为史料使用,A和
6、B属于历史遗迹;D属于文字史料;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属于历史观点,不是史料,故项错误,符合题意。6.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7、;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
8、 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对“理”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故、正确;材料否定了朱熹的天理观,故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正确,故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名师点睛】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
9、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8.如图是某著名知识普及网站中对中国古代某一思想理论经典语录形象解释的一组漫画,此理论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心外无理C. 格物致知D. 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由“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知该思想理论强调善性是人心中固有的,人应该祛恶扬善,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D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理学思想,A错误;心外无理不符合材料的内涵,B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求理的途径,C错误。9.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10、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 构建新儒学体系B. 提倡知行合一C. 强调社会责任感D. 重建伦理秩序【答案】C【解析】张载提出的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兴亡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排除A、D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B项。10.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工
11、商皆本B. 天下为主,君为客C. 经世致用D. 循天下之公【答案】B【解析】“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有利于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研究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循天下之公”属王夫之的思想,故D项错误。11.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A. 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B. 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 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 促进了人
12、文精神的觉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相关内容。题干内容强调的是人文主义,不是道德价值观,A不符合题意;理性主义是在启蒙运动中出现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动摇神学统治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内容可知他们都强调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泰格拉、柏拉图12.公元前8前3世纪,在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首次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美德即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识你自己”A. B. C. D. 【答案】A【解
13、析】【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8前3世纪”。苏格拉底针对古希腊雅典道德沦丧的雅典,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故项正确。春秋晚期孔子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处世原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项正确。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提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时间不符。故项错误。故正确,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13.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对于苏格拉底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 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B. 国家管理需要专业人才C. 直接民主不利于国家稳定D. 把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
14、格拉底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提出了“政治精英”模式的治国理念,排除A。材料中指出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将权力交给了所有公民,又指出公民没有专长,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是国家应当由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统治不稳定的问题,民主制度是适合雅典小国寡民这种特征的,C项错误。雅典的公民指的是具有公民身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确实是将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但是此题未涉及到这一点,D项排除。14.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B. 人
15、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举出薄伽丘的观点,从“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思想,充斥着对封建阶级特权的不满,故D正确。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压制;B选项错误,薄伽丘只是对封建特权表达不满,并没有提出要推翻封建君主制;C选项错误,他的思想没有体现出理性的特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选项叙述历史时期A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古代希腊B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文艺复兴C从简化宗教仪
16、式到取消宗教仪式宗教改革D从人文主义走向理性主义启蒙运动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6世纪初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并没有取消。故C项的表述错误;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历史学家西斯.马丁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中“超越”主要表现在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C. 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设想D. 追求现世的幸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设想,如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
17、,这是启蒙运动超越文艺复兴的地方,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两者都未摧毁宗教势力,排除;选项B是两者共同点,排除;选项D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不属于启蒙运动内容,选项D排除。17.孟德斯鸠认为,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该言论表明孟德斯鸠A. 主张人民接受现有政治地位B. 反对给予人民选举权C. 认为人民无力行使司法权D. 主张民选代表行使立法权【答案】D【解析】【详解】在孟德斯鸠看来,既要把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只能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行使,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孟
18、德斯鸠主张人民掌握权力,选项A、B排除;选项C偷换概念,材料中指的是立法权,选项C中说的是司法权,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德斯鸠观点,即人民掌握权力是必要的,但是直接行使立法权却难以实施,因此主张人民选出代表形式人民的权力。18.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首先理解题干马丁路德这句话的意思,他强调了神或者说上帝的崇高地位,而否定了教会和教皇、教法教义的权
19、威,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批判和反对宗教,所以A和C错误。同时也没有涉及宗教领域的人人平等问题,其实际意义是不要迷信教会权威,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故D错误。19.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A. 民主自由B. 法律至上C. 公共意志D. 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社会契约”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民主自由、法律至上、主权在民不能体现“大我”,选择C项符合题意。A选项
20、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意志,而材料体现的是集体意志;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内容;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主权的问题。20.唐代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文化教育的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D. 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
21、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据此作出正确选择。21.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A. 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B. 西方列强的入侵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 科举考试的束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可排除。 A、C、D三项都是其原因,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22、阻碍科技发展的原因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天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发展,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
23、天象和君权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种所谓的联系是由官方统治者构建的;D选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我国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而物理、化学等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我国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我国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A选项错误;题干图示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
24、少,B选项错误;题干图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选项错误。【点睛】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业立国,所以农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大部分是为农业社会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成就,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中国古代科技呈现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的特点。24. 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A. 国家统一,盛世气象。B.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
25、 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D. 社会危机,世人反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宋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品多追求个性解放,故B正确;国家统一、盛世气象反应的是汉唐文化的特点,故A错误;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规不能体现材料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故C错误;社会危机,世人反省不能体现材料追求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的特点,故D错误。25.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 宋代文学日益
26、商品市场化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2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中华
27、文化史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
28、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
29、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胜利:依据材料二“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是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以及提出的新观点回答。(3)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先秦儒学、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以及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回答。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30、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 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地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材料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
31、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摘编自法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并分析其反封建斗争呈现出的特点。【答案】(1)由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理解: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2)原因: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文主义思想
32、的传播;德意志贵族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回答其中2点即可)(3)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解析】【分析】(1)从“从表面上来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可以得出这一名词的由来是复兴古代希猎、罗马文化。所谓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阶级力量上的新,体现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2)“燃起了燎原之火”体现出这一改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搾使得人们早就有心反抗,再加之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更使得这一运动迅速扩展。此外,资产阶级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一运动的扩展
33、。(3)从“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责族特权”可以看出他们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抛开宗教外衣,单方面的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详解】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l400年452862%1738%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
34、396%(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答案】(1)16世纪前后(明清之际)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的趋势。经济根源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16世纪以来欧洲的工商业经济水平逐步超越中国。(2)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解析】【详解】(1)趋势:依据材料一表格的信息从16世纪前后科技变化回答;根源:依据所学从中国的农耕经济以及西方工商业发展回答。(2)依据材料二“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造纸术、火药以及指南针等对西方的影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