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神学界之王”阿奎那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国家是上帝的理性的直接产物教会高于国家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帝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ABC D解析:选D。是阿奎那教权至上论的表现,是阿奎那对君权与教权关系的认识,故D项符合题意;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故排除含的选项。2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主要目的是()A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B缓和王权与议会间的矛盾C把国王与上帝相提并论D打击天主教会解析:选A。英王詹姆士一世极力推行君主专制统治,遭到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为此,他从神学中寻找君主专制的依据。3观察下图,这幅漫画反映
2、的本质问题是()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主权”论兴起C反对君主专制D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观察漫画的能力。几种言论的本质问题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兴起。4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两者各有其领域”。请你判断其“理智”符合了()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解析:选C。斯宾诺莎的思想是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代表了荷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5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论思想分权与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思想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3、。斯宾诺莎与卢梭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与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政治思想。6卢梭的“人民主权”论的内涵是()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卢梭“人民主权”论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全面掌握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其中虽然在内容中没有直接提出,但是“天赋人权”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最基本的主张,也是其思想的共同之处。故也是卢梭“人民主权”论的内涵。7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大力抨击君主专制,
4、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C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D资产阶级对民主的发展要求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既不是农民也不是资产阶级,可排除A、D两项;受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环境的影响,知识分子也不太关心政治,又排除B;进步思想家从政治上大力抨击君主专制,本质上正反映了经济上自由发展工商业的要求。8“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驿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
5、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选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争后的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思想,也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9梁启超设想的民权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力,各得其利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专制君主集权是完全对立的尽应尽的义务,享能享的权利其思想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发育成长A B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
6、认再现能力。应抓住题干中的“主要特点”这一关键词。是其思想观点;是其思想的影响,都不是其民权政治的主要特点。10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派在民权思想方面更进步的主要表现是()A国家的阶级实质 B反对封建统治C政权的组织形式 D反对民族压迫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维新派在民权方面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要实行民主共和制。A、B是二者的相同点,D不属于民权思想。11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民权
7、”,但反对通过“革命”方式获取民权,可以判断这位思想家是维新派代表人物。12孙中山被中国人尊称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认为:实行五权分立的宪法可以()打破封建专制政体革除欧美选官制度的弊端达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彻底实现三民主义A BC D解析:选D。是五权宪法原则的根本目的,和是五权宪法的直接作用,是五权宪法的主要目标。二、非选择题(13题17分,14题12分,15题11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
8、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材料2: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因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洛克政府论(1688年)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詹姆士一世和洛克的思想倾向分别有哪些?(6分)(2)材料1、2都提到了“上帝”,他们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3)上述思想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什么现象
9、?它们在当时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制定法律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可结合詹姆士一世和洛克的不同立场进行说明;第(3)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思想主张展开思考,“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詹姆士一世强调“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洛克认为法律至上,主张实行“法治”,坚持人民有权反抗暴政。(2)詹姆士一世利用“上帝”论证“君权神授”思想;洛克利用“上帝”说明天赋人权理论。(3)现象:“人治”与“法治”的斗争(或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锋)。影响:詹姆士一世的思想导致了国王和议会之间长期的激烈斗争,洛克
10、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14阅读下列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的材料:材料1: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
11、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材料2:压迫者是靠暴力进行统治的,被剥夺了自由的奴隶终究会起来反抗的。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请回答:(1)据材料1,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2)材料2又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积极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国家学说:随着人类各种机能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私有制的出现,人类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非个人不受限
12、制。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思想:反抗压迫和剥削是人的自由权利。影响:成为人们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推动反对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斗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15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志士仁人求新求变,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点燃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之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
13、法,而不是君主。材料2: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请回答:(1)根据材料1看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梁启超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5分)(2)材料2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民主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6分)解析:本题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获取有效信息,归纳其政治主张,尤其要结合所学“广民智”与材料“限权”相结合;第(2)问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体现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信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归纳概括。答案:(1)君主立宪政体。条件:制定宪法和培养合格国民,“广开民智”,开放民权。(2)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