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本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点内容几乎包括所有重大事件,主要有五: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井冈山革命道路。三、红军长征。四、抗日战争。五、解放战争。(1)此讲多通过选择题进行考查。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把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进行比较考查五四运动,2011年山东文综,从陈独秀思想的转变、2011年广东文综通过农会会员数的变化表、2010年安徽通过北伐战争形势图、2009年海南通过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知识;而2011年上海文综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
2、展折线图、2011年重庆卷通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考查工农武装割据。(2)2013年命题趋势。从命题角度看多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有关历史事件。从考查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从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中的重要知识点。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全球通史 解读: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
3、必然结果。【运用提升】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动荡了”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了”。备选题“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4、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解析】D。从材料中“毋忘此国耻”可以得出是爱国精神。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辨析: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目的:前者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后者是为了抗击日军侵略。(5)最终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抗战胜利后,发展为解放区。相同点:
5、(1)领导力量: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基地。(2)地理位置:都分布于偏远的农村和几省交界地区。(3)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运用提升】“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正确革命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 C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仍处于高潮 D中共没有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解析】题中材料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说明在当时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还没有被全党
6、认可。备选题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分到了田地 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 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 摆脱了政治压迫 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结果的理解能力。项“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不正确,农民分到的是地主的牲畜、房屋、土地,而现金、金银器等交公,因此A、C、D三项不正确。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0年8月18日,建党伟业在中影怀柔影视基地开机。影片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
7、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知识链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先后失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肩上;其次,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最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运用提升】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
8、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解析】尼科尔斯基是共产国际代表;教材中也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的文字,因此B为最佳选项。备选题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解析】共产国际支持是外因,A项错;北伐战争1925年没有开始,B项错;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特征,C项错;1925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D项正确。1.(
9、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
10、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选A项。2.(2011年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
11、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3.(2011年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力。首先从时间信息“19281934年”就可以排除A(1919年)、C(1937年)、D(1949年)。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
12、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B项符合题意。4.(2011年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10题)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解析】题干“如果”是一种假设,与史实相反的,从“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可知与国民党联合有利革命高潮到来,结合所学
13、知识,中共从“二七”惨案吸取了教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须建立革命统一线,B正确,而A项是错误的理解,因为题干是一种假设,并没有对中共与国民党是否正确予以任何观点;最后的决裂的原因并不在中共当时所犯的右倾错误,而是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C项错误;题干“也许干得更好”并不是说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而是因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与掌握武装力量,致使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受挫,D项错误。5.(2011年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
14、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解析】要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是法国高度评价“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6.(原创)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宣言在此强调()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 个人拥有的政治权利 民
15、权与反帝相结合 改变国家政体 A B C D【解析】从材料中“民权”、“选举权”、“反对帝国主义”可判断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材料二“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
16、料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1)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三则材料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应该做的是什么?(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第(1)问结合背景以及材料中的时间
17、可知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民主运动的发展,而从材料中可直接找出“人民外交”等,只要能回答到帝国主义侵华、民主主义发展等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的“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等可以得出鲁迅反对排日而主张效法西方强国。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人民外交”既不能绝对赞同也不能完全反对,任选一个角度解答即可。参考答案:(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排日情绪。(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顾维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只要答上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其观点不合理性: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