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19城市化考点规范练第38页一、选择题城市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下图示意城市集聚效应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读图,完成第12题。1.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A.逐渐增强B.逐渐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2.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A.逆城市化现象B.工业化水平下降C.城市规模萎缩D.农业人口增加答案:1.C2.A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先增强后减弱。C项正确。第2题,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工业水平继续增加
2、;城市集聚效应开始减弱,城市规模增加速度放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不是城市人口转为农业人口。A项正确。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第34题。3.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4.由图示信息可推测,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答案:3.D4.C解析:第3题,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主要原因可
3、能是受国家人口政策影响。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1995200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六大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第57题。5.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依次对应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乙、丙、甲6.下面图中的曲线符合2010年后大洋洲人口变化的是()7.北美洲平均城市化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于亚洲,原因是北美洲()A.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高,需要的劳动力较少B.大力发展城市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C.城市中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就业机会较多D.鼓励居民居住在城市,保护乡村环
4、境答案:5.D6.D7.A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城市化水平较高,应为南美洲;乙、丙相比较,乙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丙高,应为亚洲,丙为非洲。第6题,大洋洲人口总数少,在1亿以下,地广人稀,近些年由于鼓励生育且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人口数量增加。第7题,北美洲平均城市化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于亚洲,是由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高,需要的劳动力较少,导致大量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下图为某城市1980年、1995年和2010年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人口密度(单位:103人/km2)剖面图。据此完成第810题。8.19802010年,该城市人口()A.先减后增B
5、.先增后减C.近郊区持续增长D.中心城区人口数量最多9.导致该城市19952010年各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第二、三产业向城区迁移近郊区交通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绿化面积增大,环境不断改善近郊区土地价格低A.B.C.D.10.下列城市结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的是()A.B.C.D.答案:8.C9.D10.B解析:第8题,仔细读取图例信息,找出中心城区、城区和近郊区的图例,再读取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19802010年该城市人口近郊区持续增长,城市总人口在不断增加,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第9题,读图可知,该城市19952010年中心城区和城区的人口密度在减少,近郊区的人口密度在增加。主
6、要原因是近郊区交通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价格低。第10题,从该城市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人口密度剖面图看,中心城区位置偏西、偏南。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9782008年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图,图中虚线圈为该城市的中心区。读图,完成第1112题。11.据图中信息推测,甲、乙、丙、丁四地中,工厂的密度相对较大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12.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某些城市中心区气温下降,而中心区外围地带气温却逐渐升高,形成“冷岛现象”,下列原因中与这种现象形成无关的是()A.中心区绿地面积的增加B.中心区常住居民的人口密度降低C.中心区商业网点的减少D.热污染工业逐渐向外围地带搬迁
7、答案:11.C12.C解析:第11题,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多,温室效应较强,温度较高。图中丙处气温最高,工厂密度相对较大。第12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的部分人口、工业等向外迁移,加上中心区绿化面积的增加,使得城市温室效应减弱,而中心区外围地带气温逐渐升高。商业区对市场(人口)和交通的依赖性较强,而市中心处人口多、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最大。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完成第1314题。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半城市化的原因是郊区大力发展农业B.外来资本的投入推动乡村半城市
8、化的发展C.乡村工业化不是中国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D.半城市化地区大多是规划形成的14.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答案:13.B14.C解析:第13题,外来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使乡村成为半城市化地区;随着中心城市地价的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很多企业选择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地区投资建厂,工业的发展是这些地区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半城市化地区大多不是规划形成的。第14
9、题,半城市化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故缩小地区差异,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等都是合理的调控方案。C项所述会加大城乡差距,不利于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45.6万人。目前北京的人口发展给北京的环境、资源以及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作为首都北京的东大门,北京市通州区长期以来地位特殊。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在通州区建设城市副中心。上图为通州区区位示意图。(1)试推测北京市迁移部分城市行政功能
10、的原因。(2)试分析通州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区位条件。(3)对于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专家认为各行政部门应集中布局为宜,也有专家认为分散布局为宜。你赞同哪种观点?阐明理由,也可另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1)缓解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的压力;提升北京首都的职能;优化北京市行政服务职能;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等。(2)位置条件:位于京津两地的中心位置,便于服务京津一体化;交通条件:高速公路、机场众多,邻近天津港等;距离条件:靠近北京城区,便于与北京的联系。(3)答案一:赞同集中。理由:城市副中心的职能是提供行政服务,集中在一起更方便。答案二:赞同分散。理由:城市副中心功能多,
11、集中在一起会加剧交通的拥堵,增加环境压力。答案三:合理布局。功能类似、关联大的部门适度集中,关联不大的适度分散。解析:第(1)题,从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职能、区域协同发展等角度推测北京市迁移部分城市行政功能的原因。第(2)题,可以从距离、交通、位置方面分析通州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区位条件。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同集中和分散都可,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也可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
12、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下图示意京津冀发展战略图。(1)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2)简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注意解决的问题。(3)分析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积极影响。答案:(1)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与管理;依托邻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功能,合理分工,突出特色。(3)分散北京的非首都职能,控制大城市(北京)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说明该战略的主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第(2)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系列工作,保证基建;加强规划与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图中不同通道建设还反映出要做好区际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等。第(3)题,这一战略对京津等大城市及其他区域作用有所不同。对北京、天津而言可以缓解“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而言,可以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