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省潍坊市期末考试有学者指出: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构成了通向重振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22022河南省期末联考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
2、依据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32022河北省张家口张垣联盟考试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的居住地,因此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结果是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又以各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这种主流的出现前提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B君主专制的加强C边疆经济的发展D汉文化的先进性42022福建省龙岩市期末考试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5
3、2022广东省汕尾市期末考试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渡过长江南下,持续了约两百年。此次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B加剧了南北文化差异C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形成了南方军事优势62022广东省珠海市期末考试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72022安徽省芜湖市期末考试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唐
4、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由此可知大运河()A造成了东南藩镇割据B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82022福建省龙岩市期末考试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92022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
5、“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102022湖北省麻城市期中考试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12022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1220
6、22山东省烟台市期末考试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表明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素质B实现了社会公平C推动了教育发展D有利于中央集权132022山西省怀仁市期中考试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142022浙江省宁波市期末考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作者意在()A批评租
7、庸调制的弊端B指出农民税负加重的趋势C肯定古代赋税制度趋向合理D赞扬两税法简化税目的做法152022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期中考试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62022山东省泰安市高三期末考试唐初,李渊重定“三教”次序,以道教为尊;李世民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这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统治需要决定文化政策C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D儒学危机推动
8、儒学复兴二、非选择题172022安徽省滁州市期末考试(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
9、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4分)182022辽宁沈阳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精英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
10、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摘编自郑从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单元检测二1B据材料“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构成了”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加速融合,出现了少数民族借鉴汉族文化、制度走向封建化的趋势,故选B项;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以对立为主,排除A项;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实力强大,几乎很难出现“胡化”的现象,排除C项;辽宋夏金元时期
11、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的中原王朝处于对峙状态,排除D项。2C据材料“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强化门第观念,士族子弟注重遵守儒家的“礼”制,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学的影响力因门第观念强化而加强,并不是儒学受到挑战,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是选官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阶级固化促进儒学发展,与人才流动关系不大,排除D项。3D根据材料“民族交融又以各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可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说明了先进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吸引力,故选D项;
12、材料强调的是在国家分裂时的民族冲突中的交融,不是国家统一时期,排除A项;君主专制加强与材料中的民族交融主旨无关,排除B项;边疆经济的发展不是少数民族汉化的前提,排除C项。4C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由“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可知,王氏兄弟并无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5C根据
13、材料“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渡过长江南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是在南宋,排除A项;北民南迁缩小了南北经济和文化差距,不是加剧,排除B项;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开发,没有形成南方军事优势,排除D项。6C从南北朝到唐代中期,北方人从嘲笑喝茶到习惯喝茶,体现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到北方,其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隋朝于589年完成统一,但到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喝茶才逐渐形成风气,排除A项;我国南北方饮食虽有交流互通,但南北方饮食特点依然分明,且材料中只提到了饮茶习惯,并未涉及
14、食物,排除B项;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7C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以看出南北沟通,经济交流伴随而来,对于南北交流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故选C项;“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以看出,沟通了南北,不利于藩镇的发展,排除A项;“唐朝诗人”可以判断是在隋唐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始终在北方,全国经济格局没有太大变化,排除B项;大运河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些都是针对国内的交流而言,没有与外国交流,排除D项。8A由“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认为要想统治得民心,就要发展农业生产
15、,让百姓吃饱肚子,故选A项;题干的主旨是以农为本,而不是戒奢从简和减轻赋税,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他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没有成就称霸伟业的目的,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强调要保证百姓的衣食来源,以农为本,而不是建章立制,排除D项。9C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意味着地方长官在财政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就为藩镇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而不是题干所述的变化,排除A项;各边镇屯田、营田是与均田制并行的,均田制是针对普通的农民的,屯田和营田是针对边镇的,二者适用对象和范围不同,不能由屯田和营田的变化得出均田制
16、走向瓦解的结论,排除B项;屯田和营田的变化会有利于藩镇割据,就等于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10B材料大意是地方将领拥兵自重,拒不缴纳贡赋,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项;“文武将吏”属于地方官,而非宦官,排除A项;“文武将吏”泛指地方官,而非文臣与武将,排除C项;“文武将吏”应为地方官,而非丞相,排除D项。11B考中后可以“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当一名乡绅”体现了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故选B项;科举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合理流动,排除C项;材料中科举没有涉及考试的内容儒学,排除D项。12D“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是强调人才的
17、选拔由中央决定,即人才的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集权,故选D项;“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强调中央的控制,而无法判断其素质的高下,排除A项;“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无法判断对社会的公平程度,只能判断中央的管控程度,排除B项;“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只能体现国家对人才的意志,并没有涉及教育与人才的关系,无法确定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13D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三省六
18、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排除C项。14B根据材料“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认为两税法虽然名义上取消了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但实际上却并入了租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故选B项;黄宗羲批评的对象是两税法不是租庸调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重在批评赋税制度的弊端,没有肯定和赞扬,排除D项。15D霓裳羽衣舞原为天竺佛教舞曲,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这说
19、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艺术创新,故选D项;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佛教舞曲,未涉及道教、儒家,排除B项;材料围绕霓裳羽衣舞形成过程展开,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C项。16B材料中“李渊重定三教次序”“李世民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表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思想,故选B项;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与材料中“唐初”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持续到近代,“唐初”并未丧失,排除C项;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17答案:(1)影响:“废井田,开阡陌”,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普遍推行县制。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行什伍
20、连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2)特点: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具有全面性。(3)原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中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比较彻底。解析:(1)由材料一“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举措可得“废井田,开阡陌”,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由材料一“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可得普遍推行县制,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加强对人
21、民的控制;由材料一“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再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可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2)由材料二“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可得,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推行全面汉化政策;由材料二“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可得,改革具有全面性。(3)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的支持者与改革的措施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顺应潮流方面,二者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其措施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从支持力量来看,商鞅变法中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主张
22、和支持变法;从具体措施来看,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是比较全面和彻底的。18答案:认识: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论述了精英阶层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阶层对仕途和政治的控制,使得平民阶层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参与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这也有利于缓和阶级间的矛盾,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科举制也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被隋唐之后历代王朝沿用,成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加强集权、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古代雅典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除十将军外,其他官员和机构都是抽签选举产生,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无法保障参政者的素质,容
23、易造成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利用民主机构争权夺利,从而将雅典民主引向歧途,进而导致雅典的逐渐衰败。因此精英循环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政治的稳定,但是该观点忽视了社会制度和阶级矛盾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根据材料“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可拟定论题: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论述了精英阶层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例进行论述,可知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
24、,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阶层对仕途和政治的控制,使得平民阶层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参与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这也有利于缓和阶级间的矛盾,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科举制也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被隋唐之后历代王朝沿用,成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加强集权、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而古代雅典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除十将军外,其他官员和机构都是抽签选举产生,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无法保障参政者的素质,容易造成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利用民主机构争权夺利,从而将雅典民主引向歧途,进而导致雅典的逐渐衰败。综上所述,精英循环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政治的稳定,但是该观点忽视了社会制度和阶级矛盾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