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 树 郭 橐 驼 传(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种树和养民之间的相似性,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二、生齐读文章,思考: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三、课文分析:(一)、分析第一、二段: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2、为何郭橐驼要自
2、称“驼”?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3、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明确:郭橐驼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种树行家。 技艺全面:长安豪富人为观游 卖果者 他 技艺神奇: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 争迎取养 技艺神秘: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4、.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
3、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二)分析第三段:1、郭橐驼总结种树的经验是什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做法是?(凡植木之性,其筑欲密)种完后采取什么态度呢?(既然
4、已,去不复顾)结果?(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2、他植者是如何做的?分几种情况?(两种)a、根全而土易,若不过焉则不及。 太过与粗心 b、苟有能反是者摇其本欲观其疏密 勤虑害树 结果?(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作者评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对比)(三)分析第四段:1、“长人者”是如何做的?(旦暮吏来而呼曰来、呼、鸣、聚、击、召 ) 结果?(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郭橐驼如何评价官吏“扰民”现象?(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官吏“扰民”与“他植者”的哪种情况相似?(勤虑扰树)有哪些相似性? 3、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
5、”之过。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总评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
6、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四)、最后一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
7、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四、总结全文。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2. 写作特点:1简洁而生动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8、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对比与映衬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
9、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3婉约而多讽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五、小结: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向黄帝进谏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学过的邹戟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就是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生活片断来进谏齐王要“广开言路”的。六、作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吗?请仿效本文用寓言故事的体裁写一篇300500字左右的文章。 (比如:父母的过于溺爱,我国前两年政府对于经济的过于牵制等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