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读文策略 基于文化传承和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1:整体阅读明“三”清“四”读“三”懂文本【整体阅读必备知识】明确文言文传记文体“三特征”特征一:文体上 历史传记类文章的标志特征二:内容上 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传记文章包含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刚正不阿,英勇无畏,有智谋,清正廉洁等。特征三:笔法上 客观全面的人物形象传记文章具有“实录”的写作特点。所谓实录,是指“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也就是说,在同一短文里,既有可能写到这个人的善行,也可能写到他的恶习。【整体阅读关键能力】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四个关键点”人物清官职清事件清品格清传记所记人物为谁?哪个朝代?还
2、涉及多少人?传记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是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直言等。画出层次或做上起始记号。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有的从官职的变化可以看出)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个人操守、意志品质、志向个性、家国情怀、志趣涵养等【整体阅读阅读指导】熟记文言文阅读“三步法”活动2:阅读实践读“三”清“四”懂文本【阅读实践真题示范】(建议用时19分钟)【整体阅读筛选提取】1.初读浏览全文,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表示时间、地点、官职的词语,体现传主性格作风的词语,评价传主的
3、词语等)。2.再读读文意概括题。3.三读明事知人。根据关键内容,梳理整合:(1)文章重点叙述了苏轼的哪些主要事迹?明确:苏轼自幼由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王安石新政时,苏轼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苏轼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纾缓灾情;第二年春天,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苏轼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2)概括苏轼的性格作风。明确: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善于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勇于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
4、手。任务清单1“四清”文本苏轼行状(生平、经历、才干)影响评价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任务清单2精准解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5、.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解析】选A。“噤”,闭口不作声,可知“噤未能言”不能分开,排除B
6、、C两项,“每摧辱举子”的是内侍,不能分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解析】选B。B项,殿试是由皇帝主持,所以“丞相主持”的说法是错误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
7、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解析】选C。C项说,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实际上这些工作是在“明年春”进行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
8、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译文:_(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译文:_【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中注意“粜”,出售;“活”,救活。(2)中注意“盖”,发语词,不翻译;“鲜”,少。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附【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
9、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很惊喜,殿试中了第二名。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洵去世,赠父亲光禄丞官职。守孝期满,苏轼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王安石颁布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的不当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新法,不立即实行的按照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了解到新法对老百姓不利
10、,就废除了。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他的父亲苏洵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