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5715 上传时间:2025-1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 《伶官传序》)-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篇目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练习25:能力检测11(六国论+伶官传序)二十一六国论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 )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2、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3、(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兵者,国之大事也 2始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3之破灭之道也 苟以天下之大 子孙

4、视之不甚惜 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苟以天下之大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战胜而得者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斗卮酒 与会者 与人为善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陷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

5、邑。由文中可知,“邑”小,“城”大。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二十二伶官传序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

6、三者,吾遗( )恨( )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 )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 )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豪杰,莫能与之

7、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 )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盛盛衰之理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 2遗此三者,吾遗恨也 使人遗赵王书 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 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而告以成功 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B.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C书即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

8、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D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他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编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不在正史之列。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涸辙以犹欢”化用的是庄子中“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李白诗“长风破浪会有时”化用的是西汉终军的典故。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C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D“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二十一六国论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

9、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义是它实际上的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动词作名词,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忧虑),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祖父(古义是祖辈和父辈),暴(通

10、“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致六国灭亡,从道理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古人云:“以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适宜,得当)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11、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动用法,使退却)之。洎(音j,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古义是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轻易)量(估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力向西对付秦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挟持,胁迫),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削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对方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兵者,国之大事也(名词,战争)2.始始有远略(形容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3.之破灭之道也(助词,的)苟以天下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子孙视之不甚

13、惜(代词,代土地)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以有尺寸之地(连词,相当于“而”,才)举以予人(介词,把)以地事秦(介词,用)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与战胜而得者(介词,和)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斗卮酒(动词,给)与会者(动词,参与)与人为善(动词,帮助)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B.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因均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C.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

14、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D.古人在成年以后,其名一般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用于介绍或作传,以及称所厌恶轻视的人时,也会直称其名。答案B解析是崤山,而非“太行山”。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城,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由文中可知,“邑”小,“城”大。B.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故事”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D.“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分为史

15、论和政论。本文属政论。答案D解析六国论是史论。二十二伶官传序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原(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遗留)恨(遗憾)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古义是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

16、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当)其系(缚,捆绑)燕父子以组(指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同“仇”,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至于誓天断发,泣(动词作名词,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17、亡身(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所有的,全)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使动用法,使陷入困境)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岂独伶人也哉?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盛盛衰之理(名词,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动词,音chn,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形容词,旺盛)方其盛也(形容词,强盛)2.遗此三者,吾遗恨也(动词,遗留)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音wi,送给)路不拾遗(作名词,遗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动词,遗失、丢失)3.

18、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动词,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而告以成功(动词,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何其衰也(与“何”一起组成固定结构,多么,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B.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C.书即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D.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他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编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不在正史之列。答案D解析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在正史之列。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涸辙以犹欢”化用的是庄子中“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李白诗“长风破浪会有时”化用的是西汉终军的典故。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C.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答案A解析“长风破浪会有时”化用的是南朝宋人宗悫(qu)的典故。9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