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571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课后提升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后提升练(一)一、选择题1(2020广东深圳二模)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A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B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C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解析:材料中西周分封王族成员统治殷商遗民,体现出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故选A项;宗法制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排除B项;分封制下天子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开始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殷商所在地属于中原地

2、区,并非边远地区,排除D项。答案:A2(2020广东广州二模)在已知的西周早期墓葬中,按照随葬品的多少、墓室的大小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墓葬中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以此为证据,可以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不明显B贵族特权被削弱C礼仪尚未制度化 D血缘关系的弱化解析:材料墓葬类型的差异体现出贵族身份等级的差异,但“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说明礼乐差异还未制度化,故选C项;材料墓葬类型的差异体现出阶级分化明显,排除A项;材料墓葬类型的差异体现出贵族特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墓葬类型的差异体现出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D项。答案:C3(2020山西三模)据国语记载,

3、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乡中子弟之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这表明春秋时期()A墨家思想得到认可B宗法制度走向瓦解C选官制度得以确立D贵族政治受到冲击解析:根据“行考选制度”“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等信息可知,优秀的乡中子弟通过国君主持的考试,可以做官任职,这表明春秋时期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故选B项;管仲推行的“考选制度”,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春秋时期仍然以世卿世禄制为主,题干中反映的“考选制度”并没有得以确立,排除C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政治形态,管仲在

4、个别诸侯国推行的“考选制度”不会对贵族政治造成冲击,排除D项。答案:B4(2020广东惠州6月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打击了贵族特权C加剧了诸侯混战 D瓦解了传统秩序解析:根据材料“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可知,管仲改革通过乡长推荐的方式,选拔一批有品德、才能的人才,与之前的世官制有明显区别,故选B项;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选拔人才的改革

5、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C项;春秋时期传统秩序仍处于崩溃阶段,没有完全瓦解,排除D项。答案:B5(2020山东烟台一模)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B商品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根据材料“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可知春秋后期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社会结构发生转变,故选C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排除A项;“商

6、品经济发展”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可知此时私营商人崛起,并非“新兴地主阶级”,排除D项。答案:C6(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耨(锄草)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解析: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

7、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B7(2020山东枣庄一模)关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最准确的解读是()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B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D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随着商业和秦统一战争的发展,货币逐渐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物以礼器和兵器为主,排除A项;钱文上书法是篆书不是隶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货币

8、经济占据主要地位要到明清时期,排除C项。答案:D8(2020安徽A10联盟考试)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言论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人物言论管子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商鞅夫利于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孟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隆一而治,二而乱A诸子的思想主张趋向统一B强化君主专制得到诸子认同C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D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关注解析:根据“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等信息可知,诸子的言论基本都赞同和认可一个君主、天下统一,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的关注,故选D项;题干只能说明诸子在

9、社会安定上思想基本一致,而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排除A项;诸子仅主张国家应该只有一个君主,并没有提出要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的信息,排除C项。答案:D9(2020湖北武汉六月供题)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解析:“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觉得仁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暴力的事件,但没有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证,说明其价值观对其的

10、影响,故选D项;“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这里并不能说明大家都和他一样对这一事件也持怀疑的态度,排除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其对孔子的记载是持怀疑态度的,由此也无法说明他对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关系,排除B项;孟子对事件质疑的理由是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是历史本身的真假来决定的,排除C项。答案:D10(2020河南6月质检)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道家经济思想比

11、儒家激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目的都是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老子论述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未提及其经济思想,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根植于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而非道家,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不趋同,排除D项。答案:B11(2020山东临沂二模)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C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

12、世界上产生影响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解析:根据材料“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知战国时期这些著作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并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反映了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故选A项;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主张,未涉及政府对疫情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医学主张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仅代表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对疫情的认识,未涉及民众对其看法,排除D项。答案:A12(2020广东江门一模)下图

13、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一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艺术风格的变化,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艺术风格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社会转型对艺术风格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

14、反映出外来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在中国法

15、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天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古代法治理论,在选择新的治国方略中,它与领会西方法治理论对我们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

16、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临事制刑,不豫设法”“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和材料二“以礼制刑,礼法合一”“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等信息中可以概括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封建经济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地位、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法治思想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意识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法律的制定修订中,把历史上的或者外国的制度拿来加以改造以为我所用”,并结合所学知

17、识,从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对中西法治理论取长补短等方面归纳即可。答案:(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2)影响:对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或有利于

18、中华民族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法治理论取长补短,选择符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14(2019山东微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此的解释是: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

19、,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

20、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

21、”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