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4625 上传时间:2025-1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届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 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 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 数罟() 洿池()B.鸡豚() 狗彘() 庠序()C.孝悌() 饿殍() 供养()D.衣帛() 王天下() 不可胜用()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荒年) 曳兵(拖着)斧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黎民(百姓)B.庠序(殷代的学校) 无望(不要)兵刃既接(接触)C.饿殍(饿死的人) 不知发(开仓赈济百姓)树之以桑(栽种) 孝悌(顺从兄长)D.数罟(细密) 不知检(约束)狗彘(大猪) 洿池(池塘)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

2、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王好战,请以战喻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课堂练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A.与相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7.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

4、和“涂有饿殍”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

5、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

6、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

7、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务:致力,专力从事B.以鼓琴干威王 干:冒犯 C.身亲往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D.亡国乱君相属 属:接连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国 以攻伐为贤B.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君既若见录C.必止乎仁义节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 述唐

8、、虞、三代之德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A. B.C. D.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B.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

9、长,著书立说。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答案与解析1.A(B项中的“庠”应读“”。C项中“殍”应读“”。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读“”;“胜”应读“”。)2.B(“庠”“序”都是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3.C(A项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4.B(题干与A、C、D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5.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6.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

10、项没有活用现象。)7.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8.B(干:求取。)9.C(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A项都为介词,凭借/把。B项,介词,被/助词,表示对我怎么样。D项,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这里指自己。)10.D(是别人的见解,而非孟子思想情感;为驺衍作品的理解方法和语言特色;为齐国人对其他两位学者的评价。)11.A(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12.(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乃”译为“却”,“述”译为“称道、称述”,“如”译为“到”即可。)(2)驺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怎么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见”表被动,“菜色”译为“面有饥色”或“挨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