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木兰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分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感受人物的魅力。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分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感受人物的魅力。(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重点)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难点)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品析形象1.学生齐背(读)全诗。2.结合文句,品析木兰形象。要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兰诗讲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中木兰的形象也充
2、满了传奇色彩。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相关语句,说一说你心中的木兰形象。明确: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她作为一名女子,在家庭、国家危难之时,能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不顾传统观念的约束,乔装打扮,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她的家国情怀,她的勇敢担当让人称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她作为女子,却英勇善战、矫健勇敢,还立下赫赫战功,她虽是女儿身却胜似男儿,让人敬佩称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她虽然立了大功,却辞官不就,只想回到
3、故乡,享受家庭的欢乐,体现出她不爱功名、热爱田园生活、至情至性的品质和特点。)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她从军十余年,居然能巧妙掩饰女儿身份,不被发现,且同男子一样上阵杀敌。她的聪明、机智、谨慎让人称奇。)3.引导概括木兰形象她是一个巾帼英雄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她是一个普通女孩孝顺父母、热爱劳动、敏感多情、精明干练、美爱爱生活。师小结: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热爱亲人又报
4、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活动二、探究写法引导语:木兰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还是一位淳朴的劳动女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女性形象。诗歌是如何刻画出木兰这种传奇形象的?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家中 (愿代父征)详写途中 (辞家而去)详写战场 (十年征战)略写朝堂 (建功受封)略写家中 (亲人团聚)详写(1)详写女儿情态: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
5、“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2)略写英雄气概: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详略处理的用意:丰富了形象,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使木兰的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真实动人。突显主题,赞美了她的忠孝品质,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及远离,表现作者思想倾向。2.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诗歌的第
6、1、2、6段对木兰的心理、神态、行为、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刻画出木兰孝顺、勤劳、有担当而又温柔、娇羞的女儿形象。3.多种修辞的穿插运用。诗歌的第3、4段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奔赴战场的勇敢、军营的艰苦、战斗的激烈,生动表现出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活动三、品味语言引导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再读诗歌,根据提示,体会诗歌语言的北方民歌特点,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析。提示:(1)可从选择的事物(意象)来品评。(2)可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的效果来品评。(3)可以从运用民歌写法(设问、铺排、复沓、对偶)的作用
7、来品评。1.选取的事物:明确:选取了“黄河”“胡骑”“戎机”“关山”“朔气”“金柝”“铁衣”等富有北方特点和战争特点的事物,写出了北方景物的粗犷、雄浑、有气魄的特点和有关战争事物的刚健、豪迈的特点,体现出北方民歌刚健豪迈的语言特点。2.修辞手法:(1)“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情形,语言十分灵活和简洁。问: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分
8、别运用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点拨: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顶真,又称“联珠”。 表达效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4)“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诙谐俏皮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语言诙谐、幽默。3.民歌的手
9、法:(1)“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从此替爷征”,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生动地刻画了木兰的心理,口语化的问答使语言质朴清新,体现了民歌特色。(2)“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复沓的表现手法,通过两个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的诗句,渲染出悲壮的气氛,语言生动,富于变化。点拨:复沓又叫复唱、复叠、重章叠句 ,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并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问:这句话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
10、“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3)“爷娘闻女来对镜帖花黄”,运用铺排(铺陈和排比)的手法,生动描绘出家人和木兰重逢后的行为、情态,渲染了欢快的场景和欢乐气氛。语言质朴、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点拨:铺排是铺陈
11、、排比的简称。 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的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师小结: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既保留了民歌的形式,也很好地体现了北方民歌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活动四、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巾帼英雄,与同学交流。示例:【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
12、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3、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 后参与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额。2.质疑探究:对本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1)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谓与地位。我对木
14、兰的新看法。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为什么木兰从军十多年没有被发现是一名女子?(2)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课堂小结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这首诗。2.课外延读民歌敕勒歌采桑度,感受民歌的特点。3.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4.小练笔:请你以花木兰的角度,抒写自己的从军经历与感受。500字左右。板书设计木兰诗愿代父征辞家而去十年征战建功受封亲人团聚英雄气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爱国女儿情孝顺父母、热爱劳动、敏感多情、精明干练、美爱爱生活爱家7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