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了解背景,明晰方法1.导入新课“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2、(板书:登幽州台歌)2.了解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3.了解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诗骨”之称。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陈子昂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
3、时年四十一岁。 4.明晰方法学生阅读“课前导读”,讨论阅读古诗的方法。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活动二、朗诵诗歌,感知诗意1.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和韵律。(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节奏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ng)然/而/涕下!(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念:想,考虑。 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怆然:悲伤凄凉。 涕:古时指眼泪。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活动三、赏析诗句,领悟诗情1.小组合作,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
5、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6、,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3)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登上这座古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天地茫茫、岁
7、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遇,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预设: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5)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明确: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师小结:登幽州台歌通过宏大的事物来衬托人的孤单渺小,表现诗人的孤独、悲伤之情,进而产生生命短暂、人生有限的思考。这首哲理诗,采用融理入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大有“汉魏风骨”。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背诵诗歌。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诗歌。2.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4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