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答案】B考点: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题干中的“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争之易生,其弊将
2、不可胜穷”等信息可以知道这是指嫡长子继承制被采用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继承中的纷争,故选B。 2“(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掌握。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基础上实行的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控制
3、不严格,地方享有较大自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秦以后的一统的君主对地方的严密控制是不相同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各国国家统治的制度。分析选项,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B郡县制的出现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答案】D考点:分封制、宗法制。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A不对,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志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4、C不对,这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D符合题意,“田氏代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变动频繁,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考点:行省制度。由材料中的“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等信息,可以看出元代的江浙行省官员获得了军事方
5、面事务的紧急处置权,故选B。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考点:科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牵涉三大选官制度:A是指世官制;C是指嫡长子继承制;D是指察举制;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B是指科举制,选官的范围扩大。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
6、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因此,正确答案选B。6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答案】B考点:周代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周朝为了保证王位的稳定传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以避免出现诸子争位的情况。而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夏朝自启开始就废除了,故排除A;分封制在商朝也存在,而且分封的是诸侯,是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与周王王位继承无关,故排除C;王位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的,故排除D。综上,选B。7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7、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A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中的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郡县时代的主要政治制度,故排除。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答案】B考点: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
8、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天下之所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就在于地方诸候的存在。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体现在,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9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A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制”都是制度的意思,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政是政策的含义,它包括了制度,秦的政策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统一度量衡,创制郡县制,统一文字等等,但是律法等是极为苛刻的法家制度,人民总体上得不到休养生息,因而出现了秦的短命。故答案选择A项。1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经典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10、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考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设军机章京办理一切事务。根据材料,
11、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正确答案选B; A CD 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答案】D考点:殖民侵略扩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重点从直接的暴力掠夺转变为追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D。12、“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答案】A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史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
12、”而且时间是近代史的开端的提示,应该理解为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1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泽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C考点: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之相对应的应为领事裁判权。根据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只能交由外国领事处理,这使得外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材料反映了这一史
13、实14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 考点: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严禁人民进行反帝斗争,对于惩治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故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15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A 李鸿章曾纪泽 B曾纪泽左宗棠 C左宗棠曾纪泽 D丁汝昌李鸿章【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4、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和“收回了伊犁 ”才是本题的题眼,“消灭了阿古柏主力”的重要人物是左宗棠,“收回了伊犁 ” 要人物是曾纪泽,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左宗棠、曾纪泽。另外,李鸿章主张海防,而收回了伊犁是塞防,一定不能选李鸿章。16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
15、法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答案】C考点:义和团运动。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这一时期对洋人的歧视,依据陈旭麓的话可以判断是义和团运动时期。A项时期并未发生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情况,且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还有浓厚的基督教的色彩;BD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并未盲目排外。17 “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中日甲午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伪满洲国建立 D苏联对日宣战【答案】B考点:“九一八事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
16、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直接判断出,这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而AC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8“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
17、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答案】B考点:抗日战争。分析题干,阐述的是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组织的重大会战和付出的重大牺牲。没有涉及共产党及其国共合作问题,排除A和C。同时也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的情况,所以答案为B。19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答案】D考点:平型关大捷
18、。抗日战争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这种习题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题干中的条件限定语和中心语。在“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这一要求中“抗战”是中心语,“八路军”和“正面战场”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20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D青岛
19、问题得以解决【答案】B考点:五四运动。从通讯的标题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发生在北京,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焚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打伤章宗祥,力争收回青岛。内惩国贼,外争国权,故选B。21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答案】A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关键信息:取“王居”其中之意。取“王”字居其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BCD项不符题意。故A项正确。22在中国
20、近代史上,日本在中国曾制造过两次大屠杀( )A大连、南京 B大连、旅顺 C旅顺、南京 D旅顺、上海【答案】C考点: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两次最大的大屠杀,分别是清政府时期的旅顺的大屠杀和日本对南京的大屠杀,故选C。2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答案】C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选C。24七七事变之所以成为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是因为当时( )
21、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广泛抗日【答案】D考点:抗日战争。此题要求明确认识七七事变的历史地位,并准确理解“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这句话的含义。 A 、 B 两项的表述都与七七事变不符, C 项是较为模糊的说法,D 项概括了事变最主要的特征,即成为标志性事件的主要特征。25“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太平
22、天国运动借鉴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答案】B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原因是鸦片战争的军费和战后的赔款以及随之出现的外国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激化是发生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勇敢地抗击中外反动势力;打击了殖民活动,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所以答案选B。26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 B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
23、的政治基础 【答案】C考点:资政新篇。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太平天国爆发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题干中材料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只能是太平天国采取的资本主义措施,即资政新篇的颁布,所以本题选择C。27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最突出的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新旧交替的时代 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平均主义纲领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是前所未有的。28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
24、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煮豆燃箕”指的是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 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事变【答案】D考点:天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柳亚子的叙述是指在政权统治里面统治阶层为政权夺利而进行的斗争,所以D正确,BCA不符合题意。29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答案】B考点:近代民主革命。注意题干限定词“1912年”,本题可用排除法,B不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
25、1900年;C不对,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D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1921年,因此选B30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 )A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起点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答案】C考点:土地革命。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A、B两项正确。土地革命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
26、容,并且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所以D项正确。 第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3题,第31题第33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1(12分)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27、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1) 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3分)(2) 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3) 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又如何解决的?(6分)【答案】考点:古代历史地方上的行政制度。(1)本问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弊端的考查,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国家分裂(2)本问考查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度,材料中认识到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后“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有利于
28、国家政权,而其灭亡是“咎在人怨”是暴政的结果。(3)西汉初年统治者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国并存结果导致出现“七王之乱”威胁了中央集权,解决方法是“附益法”和“推恩令”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综合概况能力。32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
29、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02-10【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材料三】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 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分
30、析引起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2) 材料二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4分)(3)结合材料三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3分)(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答案】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抗战事迹和影响。(1)从材料“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可以看出中共此时从原来的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进行了大转变。主要原因是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到第一位的矛盾。第(2)问要求回
31、答在抗战 初期,国民党的积极抗战行为。第(3)问的第一小问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在材料中 体现比较明确;第二小问应注意“敌后战场”和“对日主动作战”的限定词。第(4)问从材 料中可归纳两大战场的团结作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等方面, 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5分)【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
32、释。(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3)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3分)【答案】考点: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中辛亥革命爆发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政治 环境以及材料中还提及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的活动及其起义的影响回答。(2)本题考查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的能力。首先应紧扣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提供了新的东西”,然后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分析和作答。(3)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最终并未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制,这个给我们的教训要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中国的社会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