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虚拟的“23号”.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2886 上传时间:2025-11-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虚拟的“23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3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虚拟的“23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虚拟的“23号” 一篇题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微博突然之间爆红网络,在微博上,它的转发量近十五万次,评论多达两万多条。一时之间,“学着做一个路边的人”成了“流行语”,引发众多网民的热议。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说的是一个女孩学习成绩很一般,在班里始终徘徊在二十三名左右,因此被叫做“23号”。但是,她的班主任遇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有一次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这个女孩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她的名字。因为这个女孩“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女孩的父母曾一度为她中等的学习成绩而纠结,但那一刻,她的父母认为她是“英雄”,女孩却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

2、,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一个没有特长、没有远大理想,只想做一名幼儿园老师的女孩,却在网络上“震撼”了成千上万的网友。成绩一般没关系,但是十二岁的女孩懂得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没有弹钢琴等特长不要紧,但是在郊游时,她知道跑前跑后照看着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把松了的瓶盖拧紧,把流出的菜汁擦净;没有当政界要人的远大理想不丢人,长大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十二岁的“23号”也很有可能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个“童话”,但这都没关系,它能被数十万人转发评论,且大多都是抱着“欣赏赞叹佩服”之心,至少说

3、明这样的“童话”故事引起了受众的共鸣,与转发者心底的某种诉求达成了共振。 其实,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并不是一篇新鲜出炉的文章。早在2008年,它就在一本杂志上“面世”了,今天突然“火爆”,除了与微博这个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和当下“主流”的社会心态有关。 这几乎是一个以“成功”为主流价值的社会。成功或出名,成为很多人唯一的生活目标。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良心和道德。也似乎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从当年的“卡耐基”热潮,到现在“成功学”的火爆,成功学大师激情澎湃的演讲,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潜质或者欲望。成年人在追逐着成功,成功者会告诉自己的子女,只有成功才有出路,不成功者

4、也会告诫自己的子女,“唯有成功才不至于活得像上一辈那么惨”。于是,从中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少年,越来越多的人都被迫患上了成功焦虑症。 成功焦虑症诱发出的一种社会心态便是“万事趁早”。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拿网上的“流行语”来说,“到三十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 以不完美的社会现实来观照“万事要趁早”的社会心态,其中的部分原因当然可以理解为:父辈们无权无势,“萝卜招聘”又“遍地开花”,如果不让下一代尽早认识到“成功”的必要性,起跑线上跑输了,以后的人生只能是“步步惊心”,这是当下社会舆论惯有的“教诲”。但是,纵然有万般说辞,内心的自由总不能全部屈从于现实的压力。而那些关于心灵自由的教诲,在社会舆论中却少之又少。 “23号女生”终于出现了,她只是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只要“英雄”没有影响到你看风景的权利,那做个“路边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那个晃晃悠悠写着理想的下午的舒国治,不也是一个“活”得很棒的“路边人”吗?可惜,当下社会太强调成功与名利了,内心世界的自由常常被荡涤在远方。 “23号女生”假不假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她是一碗我们需要的心灵鸡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