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荔枝赋并序赋得自君之出矣注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赏析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很长时间没有上织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
2、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一、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文献公”。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张九龄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
3、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二、背景资料张九龄在武后神功年中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联系众多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他有感而发,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文白对照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同“故”,所以
4、。(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 同“葡萄”,一种水果。(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同“非”,不。(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同“花”,花朵。(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同“何”,如何。(6)故无厌于所甘 同“餍”,满足。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蒂药房而攒萃古义:芍药的子房。今义:出售药品的商店;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3)虽受气于震方古义:吸纳天地之气。今义:遭受欺侮。(4)其珍可以羞王公古义:进贡(给人进食)。今义:羞耻。3一词多义(1)信(2)就(3)殆(4)实4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
5、作动词,轻视(2)不丰其华:形容词作动词,使丰盛(3)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玉齿咬(5)但甘其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5文言句式(1)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轻、疑:被轻视,受怀疑。被动句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答:答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
6、的主要特点。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答:答案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是什么关系?答:答案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一、结构图解二、中心
7、主旨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三、写作特色1选材精当,寓意深刻。荔枝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历来为文人所吟咏。它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果中皇后”、“百果之王”。但是在文中却仅堪充士大夫文人的口腹,不能尽其所用。显然,作者找到了荔枝与文人士子的契合点,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瘟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
8、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荔枝来表情达意。2结构谨严,文气跌宕,引人入胜。文章先写小序,交代了写作动机,也概括了下文的写作内容。第一、二段极为铺叙渲染荔枝的奇秀和甘美,将荔枝称为席上珍品。第三、四段侧重写荔枝的神奇功效,“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在这里应该说荔枝为水果精品,作用广泛,应为众人所用,且尽其所用。第五段则笔锋一转,发出了由衷的慨叹。荔枝空有凌云志,只是“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最终不能物尽其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最后作者发出“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的喟然长叹,文气悠忽宕开,如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总之,作者擅长铺陈蓄势,吊足读者的胃口,然后陡然逆转,既一脉贯通,又水到渠成,给人以美感和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