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中考阅读专训一、2021达州中考文学性文本阅读。(14分)那盏叫父亲的灯迟子建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功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
2、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 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
3、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
4、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我不管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会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二十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二十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
5、,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院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1.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答案1
6、.【答案示例】父亲送给“我”的灯以空瓶为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功夫”,饱含浓浓父爱。(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段可知,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送给我的灯“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很喜欢;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然后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功夫”,“就说做
7、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2.品味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答案2.【答案示例】“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出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的温馨幸福。(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先解释词语本义,再根据具体内容解释其语境义。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3分)答案3.【答案示例】每到过年,孩子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
8、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时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我”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2分)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联系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感作答。从第段“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过年到处要点灯的习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从第段“玻璃上还贴着福字”可知,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4分)答案4.【答案示例】标题
9、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2分)“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1分)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常有:交代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主旨;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标题如果运用艺术手法,如双关、象征、比喻等,需要指出。就本文标题而言,可主要围绕其一语双关,“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化无形为有形的语言表达新颖别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二、2020铜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永不折服的中
10、国脊梁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群勇士中,一定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钟南山骨子里的“刚”,从小就埋下了。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一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没想到,伞边翻卷,支撑力不足,钟南山狠狠地摔在草地上,瘫坐了一个小时,才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成年之后,钟南山投身到了医学行业。1971年他刚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功底很差。因为一次医疗诊断失误,他羞愧难当,每天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医学术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几个月内,他写下了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暴痩24斤,并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中国医生没
11、有资格直接参与临床手术,钟南山只能做一些查房、参观实验的边角活儿。他知道,只用眼睛看根本不能做出成绩。导师也不看好他,只允许他待满8个月。钟南山不服气,决定改变局面。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为了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他狂吸一氧化碳。要知道,当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5%时,就相当于连抽60支香烟。而钟南山却将体内一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到22%,他成功了,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指出了推导的不完整性。导师心服口服。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导师弗兰利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
12、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钟南山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还是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成长为一个敢医敢言的“钢铁直男”,在医学的荆棘丛里走出一条坦途。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钟南山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线。当时,某些权威专家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称病原还没有找到,病情还没有得到控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
13、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但是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非典”刚开始时,广州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急剧增多,连一些医生也开始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亲自给每个病人量体温,不放过每一个观察的机会。他曾连续工作38小时未合眼,直到病倒在床。为了不影响同事和病人的情绪,他隐瞒了病情,悄悄回家治疗。几天后,身体虚弱
14、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连东西都拿不稳,他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等待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他来:“我意识模糊,但我知道是他,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凶猛,他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毅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钟南山,就是那刚硬坚强、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选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有删改)5.文章主要叙述了关于钟南山
15、的哪几件事?(4分)答案5.【答案示例】12岁时,撑一把伞从三楼跳下。在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英国留学时,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得到了导师的佩服和极力称赞。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屈从权威,勇敢地揭露事实。“非典”期间,挺身而出,带病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的消息,哽咽失声。(每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解题思路】解答时应通读全文,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概括。第段,写钟南山12岁那年撑一把伞从三楼跳下。第段,写钟南山在广州第四人民医院通过努力学习胜任了临床工作。第段,写钟南山在英国留学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获
16、得导师的佩服和称赞。第段,写钟南山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屈从权威,勇敢揭露事实。第段,写钟南山挺身而出,带病工作;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的消息时哽咽失声。据此概括作答即可。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钟南山的形象。(4分)答案6.【答案示例】刚烈执着、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国爱民、正直真诚(敢讲真话、内心柔软)。(每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解题思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要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人物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入手,同时注意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第段,钟南山在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在英国留学时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体现了他刻苦钻研、
17、坚持执着的精神。第段,钟南山写在日记里的话,体现了他有爱国精神。第段,他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勇敢揭露事实,说明他刚烈正直、敢讲真话。第段,写他带病工作,体现了他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写他听到武汉市民唱国歌的消息时哽咽失声,体现了他内心柔软、真诚善良。7.作者为何不用“钟南山传”而用“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作为文章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7.【答案示例】“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运用比喻修辞,将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坚韧执着和家国担当,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永不折服”突出钟南山的刚毅执着。(2分)以“钟南山传”为题,只表明文章内容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不能
18、揭示出人物的精神,表现力不强。(2分)【解题思路】理解标题含义,一般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理解。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标题中如果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象征义。“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把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永不折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坚韧执着和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如果以“钟南山传”为题,只能表明文章内容主要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不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表现力不强。8.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结合文本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
19、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鲁迅、毛泽东、习近平和钟南山中任选一人,为其写一段感谢词。要求:不少于5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链接材料: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答案8.【答案示例】示例1:鲁迅。您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激励一代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奋勇前行。感谢有您,伴有志青年茁壮成长。(5分)示例2:钟南山。八十余载风华,挡不住您的耀眼;十八年前的浩劫遮不住您的风骨。“非典”面前,您与人民站在一起,众志成城,如人民的定海神针,一路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而今突发疫情,您奔赴武汉,为人民带来希望。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感谢您的一路护航,感谢您的执着坚守。(5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表达感激之情,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