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导学案第14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单元概述】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考试说明】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
2、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命题规律】中国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一直把此内容作为重点考查,高考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上,如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脆弱性、受制于自然条件等,此外还考查了古代统治者的农本思想和土地兼并问题。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24考查了小农经济这一考点;另外,经济重心南移也是近几年高考重点命题区域,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26、2015新课标全国卷27、2013新课标全国卷41均考查了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考
3、纲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情境创设相关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2015新课标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小农经济2015新课标全国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2015新课标全国卷27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经济发展与科举制2013新课标全国卷41汉唐地方区划变迁江南经济;经济重心南移2013新课标全国卷25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2012新课标全国卷24汉代对豪强“田宅逾制”的监察土地兼并2010新课标全国卷40江南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命题趋势】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在今后的高考中仍是高频考点
4、,在本讲的复习备考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征。中国古代手工业应重点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手工业经营的形态。在高考命题方面应注意新情景、新材料的应用,考查方式方面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都应注意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基础知识梳理】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5、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
6、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
7、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轻巧记忆】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a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b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a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发展历程a战国:地主土地主要有贵族占有公田、军功授田、购买三个来源。b汉代:土地买卖成为主要途径,汉武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宋初:“田制不立”
8、,“不抑兼并”,兼并更为激烈。d明清:通过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对策: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的均田令。(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发展a战国时期已经产生。b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c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概念阐释】均田制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前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9、其实施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政府授田于农民有年龄、性别限制,且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均田制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也不包含平均地权的意义。至唐中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曾受田的农民或逃亡或沦为佃农,均田制最终瓦解。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
10、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重点知识阐释】1.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概念阐释小农经济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即以小农户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的生产形态。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流存至今。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也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的概念。其生产不以市场交换为目的
11、,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需求,即自给自足。它原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农业时代,“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出现了交集。小农经济从属于自然经济。二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全面理解小农经济这一概念,可结合下图。2.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耕作方式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农业环境的改善: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
12、,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气候条件。3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
13、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考点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基础知识梳理】1主要成就冶金业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是其繁盛时期冶铁炼钢: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燃料变化:从汉代开始使用煤,北宋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时流行开来纺织业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发展迅速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业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
14、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陶瓷业烧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成就制瓷东汉晚期烧出了青瓷南北朝时期烧出了白瓷唐朝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2.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特点: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特点: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分工细密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局限:生产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
15、服役。调整:从征役制到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变化:明中后期,孕育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轻巧记忆】理解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地位【重点突破阐释】1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方式的特点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2私
16、营手工业后来居上,但在明朝中期以前发展艰难,导致其艰难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强烈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生产领域没有出现技术革命,为什么?【提示】(1)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
17、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不能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使技术难以交流提高。(3)劳动者: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4)统治者: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往往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知识贯通】1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提示】(1)政治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8、古代农业有哪些基本特点?【提示】(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黄河
19、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特点: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
20、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提示】(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且持续不断地发
21、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的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高考真题】1(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22、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C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
23、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答案】A2(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
24、联不大,故排除B项。【答案】C3(2015全国卷)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答案】B4(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
25、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答案】D5(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26、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
27、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答案】C6(2015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高可三尺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的工具,即耧车,故选B项。A项体现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C项是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的功能,故排除。【答案】B7(2015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记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28、()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析】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了陶玉将质量精良的瓷器带到关中,并以“假玉器”为名献给朝廷,这是手工业者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常用做法,故选D项。宋景德年间才设景德镇,且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唐朝之后,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反映B、C两项的内容,故排除。【答案】D8(2015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
29、变化表明古代农业()ks5uks5u学优高考网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A项错误;“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项错误;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9.(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
30、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考点】对外贸易【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清朝对外贸易以及对“出超”“入超”等概念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清初实行海禁以前,在民间贸易中外国货物比较普遍,外国钱币使用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没有提到外币对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B项错误;外国货物很少,谈不上冲击自然经济,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民间贸易对清廷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6
31、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1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
32、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12.(2014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33、,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
34、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考点】古代商业,重农抑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孟子的态度通
35、过材料一中“对于农商一列平视”概括,商鞅的态度通过“有此主张始自商鞅”可以得出;认识可从商鞅对农商的地位的认识方面回答;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第(2)问,措施通过“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等得出;目的通过“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分析;其他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状况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商业得到发展,通过“全赖商税”可知其地位十分重要;政策通过材料信息“当从宽简”“参酌裁减”“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可得出。第(4)问,认识从统治者的目的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
36、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针对性训练】1(2016广东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
37、特点【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尽地力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农时问题,A、C两项错误。【答案】D2“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解析】根据“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该工具属于灌溉工具,因此对农业有利,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
38、发展,故A项正确;据“众筒兜水上青冥”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创制的筒车,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3(2016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D落后性【解析】材料中只涉及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C4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
39、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解析】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其体现了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B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
40、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衰落,而且是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故C项错误;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有官营、私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 B C D【解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包括官营、私营以及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故错误;官营手工业由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因此生产
41、效率低下,阻碍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正确;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正确;唐朝瓷器具有“南青北白”的特点,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7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B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
42、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这个记载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 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 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解析】题中材料并未体现“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故A项错误;“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体现了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故C项错误;“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只是表明政府对官窑的数量有要求,并未谈到质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B9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
43、,于诸处兴贩去”。这表明()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官营手工业与市场发生联系C铜镜是百姓最重要的必需品 D中外之间贸易交流非常频繁【解析】由“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也可拿到市场上去买卖,说明官营手工业与市场发生了联系,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B10(2016包头一模)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种植五谷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解析】五谷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与提高农业产量之间没有
44、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土地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符合精耕细作的含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铁犁和牛耕,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形式的特点,与提高农业产量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11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题干中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比喻为哑铃,那么两头应该是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因为官营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家庭手工业则是
45、分布广泛、人员众多,而民营手工业则受到官府的压制而属于哑铃的中间细长的部分,故选B项。【答案】B12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解析】题干中只谈到了成都手工业状况,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上贡”“官诰”“臣僚”可以看出蜀锦的用途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府使用,符合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项正确;在成都成立锦院,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
46、说明在此时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答案】B13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时的炼铁行业出的富豪最多。这表明()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解析】由材料中“战国和汉代时的炼铁行业出的富豪最多”可以看出,铁制工具的交易最多,故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广泛使用铁制工具,故A项正确;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政府是不鼓励私人铸铁的,故B项错误;当时的政府是不鼓励私人手工业发展的,之所以出现这些富豪,是因为人们对铁制工具的广泛需求,而不是政治环境所致,故C项错误
47、;当时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A14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解析】解读题干可知,乾隆年间,宫廷作品工艺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唐朝时期,冶矿业出现私营,故D项错误。【答案】A15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A铁农具的推广程
48、度 B牛力等畜力的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的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的发展程度【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个体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也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影响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A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
49、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资本论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旧唐书卷71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唐六典卷7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唐六典卷23材料四唐朝水利工程建设
50、(单位:个)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计前期11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4)根据上
51、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答案】(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2)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3)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52、。(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
53、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材料三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四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
54、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答案】(1)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2)特点: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有利因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劳动力充足;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传统科技的发展。原因:重工业发展缓慢;中国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