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10.爬山虎的脚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 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词语。2.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3.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4. 学写观察记录。学习重难点1.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2.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持续观察的习惯,进一步将观察结果生动形象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教学辅助1.多媒
2、体课件。2.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1. 同学们听过爬山虎这种植物吗?(出示图片)2. .一起来认识一下爬山虎。爬山虎又叫“常春藤” “地锦” “巴山虎”,它爬墙的本领很高,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 3观察一下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吗?快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描写的吧。4.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学习任务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听读课文,然
3、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检查预习。(1)读词语: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重点提示:“均”是前鼻音,“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2)学习多音字“曲”。表示“弯,跟直相对”“弯曲的地方”“偏僻的地方”等时,读q,如,弯曲曲曲折折;表示“歌,能唱的文辞”“歌的调”“元代盛行的一种韵文体裁”时,读q,如,歌曲 曲终人散(3)交流识字技巧。看图识字:叶柄、蜗牛加一加:艹+委=萎(枯萎)(萎缩)土+匀=均(均匀)(平均)比一比:蜗锅 柄丙(4)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重点提示:“操、均、隙、柄、瞧”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占”是上下结构。“虎”,半包围结构
4、,共有8笔。书写时要注意: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是横钩,“七” 要写得扁一些。“隙”,左右结构,共有12笔。书写时要注意:双耳旁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日”字要写得扁一些,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嫩”右部不要写成折文,“固”是全包围结构,写完里边再封口不要多写一点。3.整体感知。(1)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想想可以把哪些自然段合并在一起? 明确: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2)第三、四、五自然段都是写爬山虎的脚,所以可以合并在一
5、起,课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3)课文共分为三个方面: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习任务三:品读描写叶子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1. 默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作者都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些方面?2.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3.交流展示:(1)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生长速度:快空间分布:铺得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从“刚长出来”“不几天”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连续观察,只有连续观察几天才能注意到叶子颜色的变化。从最初的“嫩红”到几天后的“嫩绿”,说明
6、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一处静态描写,作者在细致观察后从两个方面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鲜艳;二是又多又密。“一顺儿朝下”指爬山虎的叶尖儿全部朝下。(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是对爬山虎叶子的动态描写。“拂”“漾”生动地再现了风吹过时,一墙叶子的生机勃勃,好像绿色的波浪一样,表现出一种动态美。(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明确:是因为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归纳总结诶正是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才把爬山虎叶子的样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么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看看。板书设计: 5.爬山虎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