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967 上传时间:2025-11-09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课件(20张).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在华夏文明里,有一本书,虽历经岁月淘洗,却仍熠熠闪耀着辉光。它不仅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而且深远地影响着炎黄子孙的为人处世,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人,就是孔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近孔子。灰色的孔子感悟孔子形象大成殿孔子像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形象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食不语,寝不言。(乡党)食

2、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唯酒无量,不及乱。(乡党)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探究:怎样理解孔子的“温而厉”?你能详细分析一下吗?温,是温和;厉,是严厉。孤立地看,二者犹如冰炭水火,不能相容;然而,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则必须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因为温和能缩短与人的距离,使学子在老师面前放下一切负担,敞开心扉,接受教诲;温和,又是爱心的表现,只有对弟子的真心关爱,才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和因材施教的动力。

3、如此看来,温和,不仅是外在的态度,更是内在的品质。再说“严厉”。老师的严厉,一般说来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知识提出严格要求和督促检查上。这种严格是必要的,但也还属于表层,孔子的严厉是深层次的。他专在传授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把知识的精髓挖掘出来传授学生,把要求指标升到最高水平上,迫你去领悟,去达到。他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思想上懒惰的学生提出严厉的警告。可见,孔子的严厉和温和一样,都是为了能造就英才,就本质而言,孔子的严厉是他的温和的积极的表现形式。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里他人眼中的孔子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仪封人请见

4、,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

5、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探究在当今社会,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可取?请说明理由。“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面对困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佛教故事:有一次,森林发生大火,动物都逃生了,有一只鹦鹉也飞出森林,但它并没有逃走,而是飞到很远的河边,衔一滴水飞回来,吐在正在燃烧的森林里。如此反复来回,永不休止。这只鹦鹉的怜悯心

6、,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吹一口气熄灭了森林的大火,所有的动物又可以返回森林居住了。如果我们也能学习这只鹦鹉的精神,时时不忘常把这一滴清凉水吐在正在燃烧的世界里,那么,这世界将会是充满相互关怀的有情天地。鲁迅:“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枝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笔直,经过两三点钟,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于丹: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后人眼里的孔丘后人眼里的孔丘灰色的孔子和多彩的世界易中天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我不知道于丹对于“

7、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

8、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 一个人孔子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

9、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即源自孔子的思想。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的力量提升了我们民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以下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地熠熠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冶、经济等“物”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抺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不是人的历史,而是物质的历史了。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就凸显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

10、。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志于学”的人。孔子之前,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确也偶或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志于学”的孔子,又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更多的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所以,孔子之后,很多这样的人: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的事业。有了这样的人,人类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关注形而上问

11、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打理者和看护者。所以,孔子是中国文明史的分水岭,甚至是中华人类史的分水岭。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开始了百家争鸣!是的,没有孔子,就没有百家争鸣。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境界,我们几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四十不

12、惑”,有着超常的价值判断力,又有几人能拥有?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的司马迁,当他面对孔子的时候,都不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是人,但是,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入圣域”。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他当过官,且还很大,但是,后来丢了。他当大官的时候,俸禄也很高,不过后来也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孔

13、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失败呀!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第一,他做人,很成功。一句话,他由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了“万世师表”的“圣人”,这是古往今来,独他一人达到的境界!第二,他做事,很成功。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死后学生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守墓六年?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

14、族鲍鹏山他做学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经,传播文化,中国学术,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就是以他为起点的。他做政治家,很成功。他不仅在现实政治里曾经大显身手,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政治理想,成为“道统”,一直约束、引领着后世的政治和政治家。他的“仁政”理念,他的一句“苛政猛于虎”,一直是后世反抗暴政的力量依据。他做思想家,很成功。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就是孔子塑造出来的。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证了一个民族在二千多年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 一本书论语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在中国古代,至少从汉代开始,这个民族的所有读书人没有

15、不读论语的。论语关乎家国理想或理想的家国,关乎人格理想或理想的人格,甚至,它还是语言范本,关乎理想的文字。它获得国家意志的供奉,也获得民间道义的认同,一本一万多字的小书,在一代一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要知道,从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说,中国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国家幅员辽阔,中国曾经的版图比今天还大得多。幅员辽阔就包括两个意思,土地广阔和人口众多。那么,这么辽阔的土地上,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面,要把人民凝聚起来实际上非常困难。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第二,古代中国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没有宗教,把幅员辽阔的人口凝聚成一个国家,形成强大

16、的向心力,保持几千年的文明的延续,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个功劳要记在谁的身上?必须记在孔孟老庄这些文化先哲身上。在漫长的古代,不管你是京城的孩子,还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只要是在中国版图之内,不管是新疆、东北,还是广州、海南的孩子学的都是论语。所有的孩子翻开课本,读出的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什么?就是人民虽然相距遥远,但是心中有共同的一个人,这个共同的人是谁?孔子。他是人民心目中共同的圣人。所以北京的孩子长大以后,和贵州山区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文化信仰是一样的,敬重的人物是一样的。所以一万多字的论语起到了凝聚民众的作用。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

17、鹏山论语是提示人道德向上的书。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告诉人的是,人是有道德责任的,人不仅要自己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养成道德的人格,履行道德义务,人还负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按孔子的话说,这就是人的“天命”。认知并履行这样的天命,便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是“人的觉醒”,是人作为一个“人”的觉醒,是人脱离动物,进入文明的标志。一句话,论语使“人”有了“终极关怀”。论语所记,不仅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之言”,而且还是一群“大人之言”,在这部书中留下言论并足以砥砺后人的,还有曾子、颜子、闵子、子路、子贡、子张、子夏、子游、冉求这些人天赋有异,各有偏至,各有不足和缺点,孔子

18、也都一一指出过,但他们从不求田问舍,患得患失,委琐小气,都不失为“大人”。论语中有一则:孔子和几个弟子在一起,弟子们或訚訚如也,或侃侃如也,或行行如也,都很有气质,孔子很高兴。要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变化气质”,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变化气质”,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一个人,是成功的人;一本书,是伟大的书;一个民族,是成功的民族,是伟大的名字。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民族鲍鹏山作业:1、背诵论语名句。2、通过学习,你对孔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以“我为孔子塑像”或“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