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9338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民勤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 一、单选题1. 史记载:“(鲁)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虽有大臣劝阻,但“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周宣王此举A. 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B. 破坏了宗法政治体系C. 维护了统治集团稳定D. 弥补了分封制的缺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可以看出宣王立少子为太子,这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破坏了宗法政治体系,B项正确;当时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周宣王此举不利于集团的稳定,排除C;材料与分封无关,排除D。2. 西周初期分封的诸

2、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周族姬姓和他族异姓不同,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多数大国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这说明,周初分封A. 完全继承了商代地方管理体制B. 促进了社会等级秩序基本形成C. 强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统治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大量分封周族姬姓,分封到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目的是了加强周朝的统治,拱卫王室,形成一姓之国,从而强化“家天下”的政治统治,答案为C。周初分封制继承了商代的地方管理体制,但是“完全”过于绝对,A错误。进入阶级社会后,就形成了社会等级秩序,B错误。西周的分封制是被分封诸侯管理地方,而不是中央直接管辖,D错误。【点睛】分封制是

3、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3. 唐代科举录取人数,进士一次最多不过二三十名,少的时候仅数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时,一次录取进士109人,再加上诸科和十五举以上进士诸科,总计500多人。这一变化A. 消除了科举考试弊端B. 使人才选拔趋于合理C. 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 提升了中央官员素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人数在宋朝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人数的大量增加,使中下层的人可以通过科举

4、成为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显现科举考试的弊端,A错误。录取人数多少和选拔趋于合理没有关系,B错误。人数的增加不能说明提升了中央官员的素质,D错误。【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相对于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为官来看,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4.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规定:“自今中书(宰相)秘院(枢密院)执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这一规定表明( )A. 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B. 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C.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5、D. “中书”、“秘院”间制衡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宋仁宗规定宰相、枢密院领导在工作日期间不得在住所会见客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结党营私,从而削弱其权力,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宰相在工作日期间不得会见客人不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机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宋仁宗的规定与加强“中书”、“秘院”之间的制衡无关,排除D项。故选C。5. 资治通鉴载:“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材料论述的政治制度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B. 有利于减少决

6、策失误C. 扩大了门下省的决策权D. 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由是鲜有败事。”等信息可知,三省六部制使得各部门分工合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并未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C选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没有决策权;D选项错误,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不能体现民主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 汉初外朝制度完备,后来在宫中充当文秘的尚书受到重用,到东汉“尚书见任,重

7、于三公”;唐代外朝是古代中枢系统成熟的标志,但太宗仍任用翰林学士参与机要,后来翰林学士也有了拟旨的权力,称“内命”。汉唐两代中枢权力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外朝中枢官员贪腐结党营私B. 新任中枢官员便于皇帝控制 C. 宰相位高权重往往危及皇权D. 君主强化专制独裁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唐两代中枢权力都转移到尚书、翰林学士等权力较小的官职之上,以便于统治者更好的控制他们,将权力归于自身,加强专制独裁,故选择D选项;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宦官专权,但不能代表唐朝统治者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只说明统治者重用尚书以及翰林学士,并没有提及是否是新任官

8、员,故排除B选项;宰相位高权重而阻碍君主的专制统治,选项C并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点睛】要认清统治者对于自身权力的一种强化,任用不同官职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7.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 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 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 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 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

9、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8. 梭伦的宪政改革,使从前毫无议政权的下层贫民可以通过参加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参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梭伦还创设了陪审法庭制度,使贫民获得了一定的司法自主权。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到来B. 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C.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 赋予了民众广泛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看出梭伦改革使贫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参与

10、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参加陪审法庭制度,从而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到来,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过于绝对,B错误。公民范围是有限定的,不是可以随意扩大的,C错误。材料显示民众的权利是一定的,不能说“广泛”,D错误。9.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独裁者的出现B.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C. 野心家的反复煸动D. 公民大会权力过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与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

11、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社会不公,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C选项错误,被野心家利用的原因是公民素质不高,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权力较大与“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据此可知,“新法律”A. 实现了市民与非市民间的平等B. 废除了罗马市民的政治特权C. 是非罗马市民长期斗争的结果D.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答

12、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罗马境内出现罗马市民的人群,罗马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出现“新法律”即万民法,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从而成为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故答案为D。“新法律”无法体现市民和非市民的平等,A错误。材料没有显示罗马市民有政治特权,B错误。“新法律”是随着帝国出现而出现的,C错误。【点睛】罗马法和公民法的区别:1、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2、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3、万民法,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4、调节罗马帝国所有自由民的关系,称为“万民法”。5、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主要在于适用范围,万民法的适用

13、范围更大11. 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B. 旨推动帝国扩张C.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D.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人制度指的是能够像独立的自然人一样,独立承担债务、买卖等民间活动的组织;物权制度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因此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等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

14、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没有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并非以推动帝国扩张为目的,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共和体制,故C选项错误。12. 有学者认为要把握光荣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必须了解它的前身,即1640年以来的英国政治变革,“把握这些变革中的革命与内战、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考量这些政治历史中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该学者认为英国革命中各种矛

15、盾最终实现和解的关键因素是()A. 通过妥协原则重塑了宪制结构B. 邀请荷兰势力驱逐了专制君主C. 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D. 实行选举改革避免了暴力冲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革命与内战、复辟与反复辟、革命与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量的复杂关系”“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二元对峙冲突”可以看出,材料强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呈现出的妥协的特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主要是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原因之一,不是关键,排除B;基于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权力仅涉及到权利法案,与材料中强调各种力量的主旨不符,排除C;D项是光荣革命后英国代议制完善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13. 下

16、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D.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C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D时间不符。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

17、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14. 利益是联合的基础,各州都想从联合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但又担心自己的利益或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因中央政府权力增大而遭受损失。为了解决上述困境,美国最终推行了A. 邦联制B. 联邦制C. 两党制D. 总统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州都想从联合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中央政府权力增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通过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两党制和总统制无关,故C、D选项错误。15. 托克

18、维尔指出:“美国民主得以长治而稳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存在,在独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府施舍给民众权力。”这表明A. 美国民主制度有传统根基B. 殖民统治促成了美国民主C. 启蒙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入D. 地方资本主义是民主源泉【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民主得以长治而稳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在独立后维持国家的要求才使得民众自治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而非反过来的政府施舍给民众权力。”说明美国独立后实行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源于新大陆开始的各乡镇自治状态,说明美国民主制度有传

19、统根基,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殖民统治,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地方资本主义,排除CD。1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 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B. 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C. 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D. 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两院制下议员的任期和改选规则。直接选举产生的众议员任期短且每两年全部改选,这可以保证代表的广泛性,而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员任期长且改选比例为三分之一,这有利于政策推行的延续性,A项正确,B、C、D

20、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推出,排除。17.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他总共罢免了大约20位内阁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国务卿、联邦调查局长、代理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等核心官员。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的做法A. 直接表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B. 严重违背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C.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D. 反映总统对国会的反制力量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有权罢免政府官员,故A正确;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行使了总统的权力,没有违背宪法,B错误;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行使了总统的权力,没有破坏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会,排除D。18.

21、 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A. 帝国会议的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B.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C.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D. 力图确立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结构示意图看出:皇帝是权力的中心,皇帝任命宰相掌握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并且领导联邦议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德国1871年宪法。1871年宪法表明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民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所以A错误。1871年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B与制度相矛

22、盾,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点睛】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特点积极性: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统一,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局限性: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 下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A. 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B. 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C. 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D. 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答案】C【解析】【详解】

23、从报道来看,英国重点宣传了“亚罗号事件”,为其发动战争制造舆情,同时评论中国的国民性,为其战争进行辩护,这些都是为了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C正确;“真相”错误,排除A;B项不是英国的意图,排除B;报道不是为了有更多的读者,故排除D。20. 中国商品经济史一书中提到:“直到1853年,由于战争阻隔,洋商不易在上海和广东买到茶叶。”造成洋商窘境的是A. 鸦片战争爆发B. 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C. 太平天国运动D.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时间“1853年,由于战争阻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隔断到达上海、广东的交通,故答案为C。A鸦片战争爆发于1

24、840-1842年;B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于1839年;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1860年,以上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BD。21.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A.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B.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C.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 实行平均分配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C项正确;ABD项只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22. 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

25、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正确;ABD项都没有涉及,排除。23. 成立于1894年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华侨身份的成员居多,黄花岗起义时也有大量华侨参与。这反映了A. 革命党侧重对华侨宣传B. 国内民众尚未觉醒C. 清政府对华侨政策不当D. 华侨助推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华侨加入兴中会,参与黄花岗起义,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革命党对华侨的宣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民众、清政府的信息,排除BC。24. 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最大

26、的贡献在于A. 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A符合题意;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是新中国成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错误;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说法错误。25. 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

27、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A.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B. 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C. 反映社会性质根本变化D. 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对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党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一致对外,排除。二、材料阅读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皇权在明清时得到极度膨胀,朱元璋取消了实行一千多年的

28、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领导各部管理全国政务;在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由中央直接传达给各地方督抚大员;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除明清两朝的前期有过短暂亲王拥兵自重外,其后较长时间未再出现地方割据问题;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央王朝对广大疆域的实际控制,也是在明清两代真正实现的。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材料二 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鲜明。英国的压迫已经远去,革命所要极力维护

29、的人民的权利一实际就是州议会的权利一已经被证明并不能如期望的那样能够不需要一个总权威就可以得以维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全国政府的条件成熟了。在制宪会议上,吸取十三个州一院和两院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教训,会议多数代表都表示,邦联体制无论如何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全国政府必须能够代表人民,直接对每个公民行使权力;如果仍然一切都求助于各州政府,那无论如何加强邦联国会的权力,都将于事无补。据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皇帝强化权力措施的特点。分析中央集权强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与材料二中多数西方国家相比,美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有何鲜明特点?并指出其原因。【答案】(1

30、)措施:通过废除旧制度和设立新机构以牵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影响: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有益的借鉴;过度集权易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如宋代受到外敌入侵时难以抵挡。(2)特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向国会负责;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原因:吸取之前地方议会实践的得失;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贯彻人民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朱元璋取消了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自领

31、导各部管理全国政务”“在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由中央直接传达给各地方督抚大员”得出通过废除旧制度和设立新机构以牵制、削弱地方权力;根据“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央王朝对广大疆域的实际控制,也是在明清两代真正实现的。”得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影响:根据“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央王朝对广大疆域的实际控制,也是在明清两代真正实现的。”可从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有益的借鉴;过度集权易导致地方权力削弱,如宋代受到外敌入侵时难以抵挡等方面概括。根据“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在国

32、家的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鲜明”可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吸取之前地方议会实践的得失;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贯彻人民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的体现等方面进行理解概括。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

33、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可以围绕中央官制演变、地方管理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三个不同的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进行解答即可。28.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包括田租、口赋之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

34、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拨,国家的支出,都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皇帝。在中央,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即大司农在六十五个郡国设有仓长、农监、都水、均输官、盐官、铁官、农都尉及丞等。丞相是西汉财政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决定预算,并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统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摘编自乔玲西汉赋税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

35、)内容: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专职官吏;丞相负责国家财税的监督;将财政成绩与官吏升迁挂勾。(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保障;有助于吏治清明;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内容:从材料“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都由大司农汇总”得出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专职官吏;从材料“丞相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上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丞相负责国家财税的监督;将财政成绩与官吏升迁挂勾。(2)作用:从材料可知西汉财税制度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加强财税控制,并且有一定激励和惩罚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保障;有助于吏治清明;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