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拉丹冬新课导入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重点)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品味文中精巧的语言,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重点)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作者名片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
2、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安营扎寨()黧黑()棱角()风云变幻()骤然()草坝子()接踵而至()砾石()虔诚()恭顺()蠕动()豁然()字词学习zhllnhunzhubzhnlqinnrhu凄凉()腈纶()漫不经心()懈怠()敦实()蜿蜒()熠熠烁烁()消长()衰竭()漫溢()演绎()qjnmn
3、xi didnwn ynyzhnshuiyyu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u 敦实:粗短而结实。u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u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u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词语解释u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u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u 懈怠:松懈懒惰。u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整体感知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第二部分
4、(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通读全文,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所见的景物及特征。课文解读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随着立足点和观景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砾石堆上四顾冰峰的晶莹连绵、冰河的平坦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浩苍苍。高峻、雄壮、变幻莫测。沿冰河靠近冰山像屏风,上面的图案形态随意性强,难说像什么。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是静穆的晶莹和洁白。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坚冰之下的
5、流水声。2.来到冰塔林,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世界?这时的感受如何?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以及远方的各拉丹冬,整个天地浩浩苍苍,呈现出一派奇美、壮观的景象。这让“我”感到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由远到近。文中首先交代作者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采用的是由远到近的顺序。4.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这些内容有何作用?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一方面,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能读到“见者”,
6、体会到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所见”的独特性。从文章整体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大美的同时,呈现大量痛苦的身体感受,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显得真切而动人。此外,作者反复叙写身体上的痛苦,传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5.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
7、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品味句子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一句的含义?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眩晕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眩晕”直抒胸臆,赞美了各拉丹冬的美丽。“尽情卖弄”,贬词褒用,赋予造物主以人的情态,表现了各拉丹冬景色之奇异,赞颂了造物主伟大的创造力。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
8、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品味句子这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加点的部分说明风刮的时间之久,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
9、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深入探究作为一名女性,作者敢闯生命的禁地,在受伤之后仍为我们展现了奇美的风景。这对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你具体谈一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作者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在冰山上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正是这种坚持,让她对这雪域高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正是有了这种了解,让她成为特立独行的雪域文化歌者。做任何事情,要说干就干。一个女性,和男人们一起勇闯生命的禁地,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学习她这种精神,说干就干,勇往直前。1.移步换景,变化多端。写作特色从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
10、法,开头处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行踪,也点出了文章的详略,即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较详),到驶过冰河(较略),最后进入冰塔林(最详)。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语言平实,精简准确。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是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但是,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如描写冰体:“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语言使文章自然流畅,张弛有
11、度。冰面疏松流水漫溢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天第二天再入冰塔林驶向各拉丹冬抒敬畏赞美之情绘壮美冰雪世界板书设计在草坝子上安营接近冰山、冰塔林进入冰塔林,置身冰窟远观四顾近看细看、联想半卧细观高峻雄壮 变化多端辽阔、浩茫美丽多样晶莹闪耀形态多样作者行踪观景角度景物特征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我”对各拉丹冬的热爱、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主旨概括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长江源拓展迁移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