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07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69页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第4单元-17 游褒禅山记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一阶段三阶段四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二阶段五17 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 志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志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

2、:“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 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舍于其址()庐冢()褒禅()音谬()仆道()窈然()咎()何可胜道()【答案】sh zhn chn mi p yo ji shn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

3、变1.道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舍始舍于其址 ()退避三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操虽托名汉相()名门望族()呼中丞之名而詈之()4.胜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予观夫巴陵胜状()战胜而得者()5.得此予之所得也 ()古人往往有得()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言得之()6.然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7.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

4、则其至又加少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而予亦悔其随之()既其出()视其左右()谬其传()咎其欲出者()8.常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9.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1.名词,道路 动词,说出 名词,风尚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2.动词,筑舍定居 名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名词,房舍 动词,停止 3.动词,命名 动词,说出 名词,名义 名词,名望 名词,名字 4.形容词,尽 动词,能承担,禁得起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利 5.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

5、但,但是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7.代词,那,指褒禅埋葬地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8.副词,平常,寻常 副词,常常 9.连词,表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表修饰 连词,因为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_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_3.莫能名者(名词用作动词)_4.有泉侧出(名词用作状语)_5.则其见愈奇(

6、动词用作名词)_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_筑舍定居 命名识其本名,说明白从侧面见到的景象到达的人7.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用作名词)_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_9.至于幽暗昏惑(形容词用作名词)_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_11.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_12.后世之谬其传(使动用法)_深度险峻僻远的地方幽暗的地方,令人迷乱的地方走到尽头照明使错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今义:基数词,表数目。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十分之一。不平常。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7、也(1)所以古义:_今义: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学者古义:_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泛指求学的人。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今义:合用为连词。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两个词。于,介词,译为“对”。是,代词,代“这件事”。到达(某地)。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_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译文:_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译文:_4.此予之所得也。(判断句)译文:_现在人们所

8、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现在将“华”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译文:_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译文:_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省略句)译文:_8.其孰能讥之乎?(固定句式)译文:_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取舍的原因。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有所收获。“仆”后省略介词“于”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常识速览识作者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王安

9、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探背景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 1054 年 4 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文章说明要实现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

10、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推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整体感知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文脉梳理问题探究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答案】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

11、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答案】作者游

12、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

13、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 浮图 慧褒 始舍于 其 址,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僧人慧褒开始在此筑屋定居,而 卒 葬 之。以 故,其后 名之 曰 褒 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禅。今 所 谓 慧空 禅 院者,褒 之 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墓旁盖庐冢也。的屋舍。慧褒:唐代高僧。卒葬之:死后葬在这里。距其院 东 五里,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名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 洞 百

14、 余步,有 碑 仆 道,其 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漫 灭,独其 为 文犹 可 识,曰“花 山”。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音 谬 也。现在把“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其文漫灭:碑文模糊不清。文,指碑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其 下 平 旷,有 泉 侧出,而 记游者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

15、记游的甚众,所 谓 前 洞 也。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其:指前洞。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 穴 窈 然,入 之 甚 寒,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 其 深,则 其 好 游 者 不 能 穷也,谓之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后洞。它“后洞”。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则:即使。穷:尽,走到尽头。余 与 四 我和同游的四人 拥 火 以入,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其 见 愈 奇。有怠而 欲 出 者,曰:“不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劲懈怠想要退出去的伙伴说:“如果 出,火且

16、尽。”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拥火:拿着火把。拥,执、持。遂 与 之 于是跟他们一起俱出。盖予 所至,比 好 游 者 退出洞来。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尚不能 十 一。然 视 其 左右,来 而 记 之 者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 少。已经少了。盖:发语词,有“大约”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不能,不到。盖 其又深,大概洞越深,则其 至 又 加少 矣。方 是 时,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中退出来的时候,予 之 力 尚 足以入,火尚 足 以 明也。既 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其出,则 或 咎 其 欲

17、出 者,而予亦 悔其随 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之,而不 得极夫 游之 乐也。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加少:更少。方:当。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用作动词。悔其:后悔自己。其,这里表示第一人称,指自己。于是 予 有 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叹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 之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而无不 在 也。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叹:感叹。得:心得,收获。求思:探究,思考。无不在:指世间事物无不在其思考观察的范围之内。夫 夷 以 近,则游 者

18、 众;险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 以 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 伟、瑰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 怪、非 常 之 观,常在 于 险 远,而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人之所罕至 焉,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夷:平坦。以:而。观:景象。故 非 有志所以,没有志向者 不 能至也。有志矣,不 随 以 止 也,然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 不 随 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以怠,至于 幽 暗昏 惑 而 无物以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

19、外物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 力 足 以 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至 焉,于 人为 可 讥,而在 己 为 有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尽吾 志 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 无 悔矣,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 得 也。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随以止:随人而中止。昏惑:迷惑。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有悔:有所悔恨的。其:岂,难道。余 于 仆 碑,又 以 悲 夫 古书之不存,我对于那倒在

20、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 世之 谬 其传 而 莫能 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这类情形)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而慎 取 之也。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感叹。谬:弄错,使错。其:指古书。名:说明,说出,用作动词。何可胜道:哪里说得完。胜,尽。学者:治学的人。之:代传闻材料。四 人 者:庐陵萧 君圭 君玉,长乐王回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深父,余 弟 安国 平父、安上 纯父。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庐陵:现在

21、江西吉安。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宋代理学家。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排行第四,宋史说他“以文章闻于世”。王安上,字纯父,排行第七。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 某记。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现在江西抚州。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根据书稿编的文集,常常保留“某”的字样。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铺 垫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见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结合,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山名“华山”,记仆碑又突

22、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的写作做了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作者观点提出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或文章主旨的基石,能增加情节的张力或文章主旨的影响力。2.写法指导(1)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2)可从情节发展的方向进行铺垫。一般有两种,正铺和反铺。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作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

23、意料,又叫反面铺垫。(3)可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铺垫。如运用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比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是运用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3.迁移应用请你运用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著名演员。【参考答案】朋友们,看过大决战、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你好,太平洋!这几部影片的观众,可能会对演员把领袖人物说话学得活灵活现而感到惊奇。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这几部影片中为饰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演员配音的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演员周贵元。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坚定志向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

2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应用角度】“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志”、“力”和“物”在游山途中因轻信伙伴,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对此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应用角度】“人要善假于物”、“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2.精彩运用志向

25、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它使每一条船避开激流、险滩,安全而迅速地进入成功的港湾。只有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志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促使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不断的奋力拼搏。有了奋斗目标,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因为我们知道,要达到这一目标,会经过一些曲折,因此,我们制定计划,这些计划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它会转化为我们努力拼搏的动力。佳作领悟轻轻的叹息 王安石之死(节选)冯伟林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日,66 岁的王安石在江宁府(南京)的半山园去世。死亡是一道黑色门槛。王安石死了,这个王朝再也没有支柱,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灵魂。不管怎样,王安石的生命持续一天,人们就仰望他一天,即使不再发号施

26、令,可仍然是一面旗帜,一种标志,一个信号。司马光闻讯,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政治家没有了对手,生命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斗志。这位新上台的宰相,此时正在家养病,当即提笔给另一位宰相吕公著写了一封信。在这封简短的书信中,司马光有些失落,有些恨意,也有一些宰相肚里好撑船的姿态。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这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肯定对手等于否定自己,司马光没有这么傻。他甚至还把所有的变法派和王安石的门生故旧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谗佞”,另一类是“反复之徒”。他曾对各个机构中的变法派人物和与王安石多少有些牵连的人,不断地加以斥逐和打击,迫使人们只能对王安石“疏远”,既

27、不敢再对他加以赞扬,因为那就将被列入“谗佞”之列;也不敢再对他加以批评,因为那就将被认为是“反复之徒”了。他要把王安石晾在一边。司马光对死了的王安石做了结论,接着又建议“朝廷宜优加厚礼”,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司马光是不计前嫌的,是宽容大度的。小皇帝赵煦就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苏轼是大文豪,他的制词当然冠冕堂皇,文采飞扬。没有人到王家祭吊。只有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王安上为他们的胞兄选了块山后的荒地做墓庐。一个死了的政治家,没有谁会去沾边,人家躲都来不及,趋炎附势和落井下石,本来就是小人的一种属性,“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要知道,司马光的耳目在关注王家的动向呢!

28、低回的哀乐扰人心碎。在远远的角落里,王安石的几个老朋友一片忧伤、悲怆。这种绝望的痛苦还有谁能体会?是的,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时代的强音,再也没有振兴的呐喊了。按理,王安石生前位至宰相,死后追赠太傅,在墓前应建神道碑,应有墓志铭,可这一切礼法,全都废去。人都死了,再大的排场又有什么意义?王安石死了,朝廷安静了许多。皇帝可以睡大觉了,满朝文武可以睡大觉了,再也不必担心凶猛的变法会排山倒海,卷土重来。只有边陲虎视眈眈的契丹王和西夏王窃笑不已。王安石死了,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谁也不会再说富国强兵。堡垒从内部攻破,过数十年,他们要占领北宋首府,要将宋徽宗、钦宗父子俘虏北去。只有春雨淅淅,像是无声的啜泣,可它能

29、洗去人间的浮躁,但能使世界在迷茫中冷静下来吗?1.学开头这篇散文的开头,作者开门见山,以简洁的语言单独成段,写一代政治改革家溘然长逝,表达出惋惜之情,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2.学技巧为了衬托王安石的社会影响力,作者极力写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写朝廷对他死后的褒奖。同时,作者还向我们详尽地描述王安石死后的凄凉,表达出作者的叹惋和同情之意。3.学结尾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曾经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权倾天下,但他死后却是如此的凄凉,作者以景作结,其用意不言自明。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褒禅(bo)庐冢(zhn)奴仆(p)荒谬(mi)华实(hu)窈然(yo)懈怠(di)瑰丽(u)渔父(f)谨慎(shn)罕

30、至(hn)梵语(fn)【答案】“褒”应读 bo,“华”应读 hu,“父”应读 f。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或许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B.C.D.【解析】有的人;模糊不清;懒惰无力;尽,这里指尽情享受。【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导学号:79220121】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且君尝为晋军赐矣C.不出,火且尽臣死且不避D.独其为

31、文犹可识微独赵,诸侯有在乎者【解析】A 项,的样子/这样。B 项,是/给予。C 项,将要/尚且。【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A 项,古义:不到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C 项,古义:不寻常。今义:副词,很。D 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B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7922012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A.“庐陵

32、”“长乐”“临川”都是籍贯。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D.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解析】D 项,“某”不是自谦,“王某”即王安石。【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9 题。【导学号:79220123】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予有叹焉 叹:感慨B.夫夷以近夷:平坦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解析】孰:谁。【答案】D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不随以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力足以至焉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B./C./D./【解析】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用来

34、。【答案】A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涉及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解析】C 项,应表述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答案】C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解析】注意省略句,省略的部分,在译文中要补上。【答案】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悔。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学业分层测评(十七)点击图标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