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古诗词诵读12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一12二3312三(一)12(二)12(三)12(四)41.晏殊,字_,北宋_(词派)代表词人,代表作品有_等。2.欧阳修,号_,晚年号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3.李清照,号_,著名女词人,宋代_词派的代表。一、文学常识填空。本题考查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同叔婉约派示例:珠玉词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易安居士婉约二、默写。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其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是:_,_。2.欧阳修采桑子的词眼是:_。3.相见欢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的句子是:_。本题考查对所学古诗文的理解
2、及背诵情况。无可奈何花落去西湖好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似曾相识燕归来4.如梦令中写景色迷人,词人醉而忘归的句子是:_,_。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三、诗词鉴赏。(一)2019昆明改编1全词的思绪都围绕“_”字来抒写。独浣溪沙晏 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2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分析诗眼;解读意象;借助典故。“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3、。(二)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视觉听觉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辨析诗句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下片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愈显西湖幽静。动静结合
4、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三)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描述,注意用语要生动形象准确。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江水向前流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象征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几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要求考生读懂诗歌,
5、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概括。借代,代指达官显贵。这几句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以及渴望收复河山的愿望。(四)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这首词用词简练,如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画面感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词人的情感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焦急再到鸥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这首词虽短,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