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单元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D)A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解析:群落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C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发生显著变化D某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3十九大提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列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A体现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体现了年
2、龄组成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C国家施行的“二孩”政策,可缓解此种现象D此种现象的出现,是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计数相邻两边及方格内菌体。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B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蜜蜂的集群分布反映了蜜蜂种群的空间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
3、定型的种群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D)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任何区域初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解析:种群没有分层现象,A项错误。若是干旱,演替的结果就不是森林,B项错误。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项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草原生态系统中蛇与鹰的关系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项正确。7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依据年龄组成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B出生率和死亡率只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C出生率与死
4、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不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用于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若为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A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B项错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项错误。8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
5、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产生。9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B)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
6、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可利用如下关系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鼠数第二次捕获鼠数第二次捕获鼠中的标志鼠数,根据题意可知N685412,N306。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就不相等,统计结果就不准确。1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燕山海拔高度不同,植被分布不同,是由于地形的起伏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不同的
7、植被对光照的利用不同,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淡水鱼的分层现象与食性有关;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无分层现象。11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B)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选取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8、12蓍草是菊科的一种植物,从海平面到3 000 m的高山都有分布。从不同的海拔高度收集到的蓍草种子在同一个花园相同条件下生长,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A引起不同海拔的蓍草植株高度显著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B高海拔蓍草能适应特定的环境,不同海拔蓍草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C若本实验研究“环境和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收集的数据仍不足D实验结果能说明表现型不只受环境影响,还受基因型的影响解析:考查生态因素、实验评论、实验结论的获得等知识。海拔高度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的不同影响的,而不是通过光。不同种群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后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不同。若本实验研究“环境和基因型对生物表现
9、型的影响”,缺少跟原产地环境下的对照。13右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D)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解析: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增长速率等于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该鱼增长速率最快,数量为K/2,t4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14生态学
10、家P.A.Haefner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绘成如图曲线(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C)A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B在20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C在25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D由图可见,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解析:解答时注意横、纵坐标的含义和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15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
11、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16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解析:在白天和晚上取同
12、一块地的土样,可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土壤小动物由于个体小,无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只能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数法;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照射样土,既能使小动物集中,易于收集,又不会伤害它们。17如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B)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C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就达不到效果解析:过度放牧破
13、坏了草原中原有群落的结构,使其中的某些种群数量发生很大的波动。引起图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变动的因素不仅仅是变异,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可能使其发生种群数量的波动。若灭鼠仅杀死一半老鼠,其种群的环境压力减小,繁殖速度加快,短时间内又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18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刻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速率最大;d点时,出
14、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时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1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C)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15、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依图所示,B组最初增长最快,而且数量达到最大,说明B组的培养条件如温度等最适宜,环境容纳量最大,B组后来数量减少是因为环境资源逐渐被耗尽,代谢废物增多所致;C组一开始数量就减少,可能是食物等营养供给最少的原因。20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按
16、蚊幼虫和藻类是捕食关系D鱼类和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之间是寄生关系,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2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本
17、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22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
18、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实验结果显示酸雨对楝树树苗的高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推测酸雨对楝树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本实验未统计楝树和樟树的种群密度在喷洒酸雨前后的变化,无法得出B结论;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有影响,C错误;本实验未统计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情况,无法得出D结论。2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
19、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解析:碳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完成的,在本题中生物群落包括丝瓜、昆虫和分解者等,A错误;统计种群密度要统计样方内所有的个体的数量,B错误;由题干和图可判断甲、乙两种昆虫为捕食关系,由于图象仅显示二者的数量关系,而单位个体的质量或能量未知,无法计算二者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甲、乙存在捕食关系,乙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24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C)A温度不是影响该水体中
20、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解析: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25如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和图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
21、确的是(A)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图甲中,b点和d点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C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0分)某科研人员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通过对100个大草履虫的培养和研究发现,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 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为了研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数学模型。请对该模型进行
22、补充:大草履虫情况研究方法平均一个大草履虫每24 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观察研究对象,_(1)_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_(2)_(3)_(写出t天后种群个体数量的数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统计大草履虫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_(4)_(1)提出问题。(2)提出合理的假设。(3)NtN02.309t。(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解析: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
23、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7(13分)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如下(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 (1)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3)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基本相等的。解析:(1)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体现
24、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2)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3)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基本相等,处于相对稳定阶段。28(15分)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2)根据图甲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图甲所示时间
25、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图乙中AB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对应图乙上的C点。(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若图甲的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种群的适应性高于种群。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2)图甲显示,出生率死亡率,所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其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图乙在AB时间段内,增长速率不断增大,与图甲所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类似。(3)
26、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发生重合,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与图乙上的C点相对应。(4)在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所以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B点可获得种群最大的持续产量。若图甲的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且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说明种群的适应性高于种群。29(12分)生态系统研究人员研究甲、乙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并调查群落甲中某一昆虫的种群数量,统计该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27、区别群落甲和群落乙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群落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与图1中群落乙的演替类型相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由图2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在0a年呈“J”型曲线增长。bf年间,在e年,种群数量最少;在ab年该昆虫种内竞争的变化趋势是增强(填“增强”“减弱”或“相对稳定”)。在bc年该种群的增长率为0。(4)若该昆虫具有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解析:(1)区别两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动物的食物与栖息环境有关。(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图中甲为次生演替,乙为初生演替。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当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时,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0a段2,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0时种群数量增多,当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e年种群数量最少。ab年种群数量增多,故种内竞争加剧。bc年种群数量不变,种群的增长率为0。(4)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