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73563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2017版《高考一本解决方案》高考历史(新课标版)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6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

2、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1(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2.(2016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

3、大改革回眸】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2(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9分)(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3(2016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

5、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3(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

6、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4.(2015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

7、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4(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

8、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5(2015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

9、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5(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6.(2014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10、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

11、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6(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7.(2014全国课标卷,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

12、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7(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13、6分)(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一、商鞅变法 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5)秦孝公的支持。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

14、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历史作用和局限(1)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社会

15、矛盾: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内容和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依据政绩决定官吏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迁

16、都洛阳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汉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促进了北魏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3.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

17、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作用(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四、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

18、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3.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坚强

19、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从目的来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

20、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法令,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从领导力量来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北宋社会的本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矛盾。()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其富国、强兵、取士之法等的实施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但变法本身并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也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一、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

21、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善终)。(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6)都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不同点项目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根本目的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实质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确立了封建制度,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也基本被废除二、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原因上看(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22、发展。(2)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4)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1)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2)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1)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2)封建地主阶级为建

23、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3)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 4.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对改革的一

24、般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想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2016长沙一中模拟,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近

25、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清末新政上谕(1901年1月29日)材料二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时候,她就下诏变法。以后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戊戌年康有为要辅助光绪帝行的新政,这时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过了。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在乙巳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廷推行新政的立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26、学知识,比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审题思路】第(1)问是概括类问答题。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分层解读,然后用简练语言概括答案,注意充分使用历史学科术语。第(2)问是比较型设问。可以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比较。【答案】(1)坚持纲常为前提;维新变法是乱法;洋务运动是皮毛;要进一步学习西方制度。(2)戊戌变法: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光绪帝推动;没有立宪法、倡国会;百日维新,诸多措施未能推行。清末新政:为维持统治,慈禧与改革派官僚推动;政治上仿行“立宪”;十年改革,取得不少成果。 1(2016河北保定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

27、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 “孝宣之治”。材料一公元前 66 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 67 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

28、关键所在,是 “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 “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 “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 67 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 66 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 “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 “盐铁官营”政

29、策。1(1)经济上:政府整顿官营工商业,打击官吏徇私枉法行为;注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轻徭薄赋方针。政治上:实行“久任”制,维持地方稳定;重视司法监察,减轻刑罚。汉宣帝励精图治。(2)积极作用:盐铁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有利民生;控制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如冶铁业的发展)。消极: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易滋生腐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秩序。2(2016山西省考前模拟,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通西域,为了给军队提供粮草,大规模实行屯田(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最初屯田在酒泉、张掖等地,后逐渐扩展至

30、莎车、龟兹、轮台等地。随着屯田带来西域经济日益繁荣,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争夺。武帝后期西域之路逐渐畅通,“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西汉宣帝时青海羌人叛乱,汉政府又在青海河湟进行大规模屯田。东汉政府除了在北方推行屯田制外,在湖北、河南也广推屯田。两汉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可以做到生产、战斗两不误,其生产者的衣食住都由官方解决,此外别无报酬。民屯劳动者租种国家多少土地就缴纳多少租税,剩下都是自己的,同时,他们要承担一些防守任务,遇到敌人袭击时要参与战斗。摘编自朱绍侯两汉屯田制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屯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实行屯田制的影

31、响。2(1)政府主导;军民合一;以边疆为主,逐渐推向内地;主要为军事服务。(2)有利于加强边防,巩固政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各民族及中外交往;减轻了政府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2016湖南四县3月联考,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

32、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3(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2)影响:有利于防止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

33、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4(2016湖北七市3月联考,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

34、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摘编自历史博文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调整金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4(1)直接原因是由于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的冲击;中国长期以来极为紊乱的货币制度;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法币政策采取支持的态度。(2)以法币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是

35、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巩固国内统一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民政府在战时调整经济、保障抗战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5(2016河南南阳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

36、力量”。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 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 000人增长到了

37、25 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5(1)特点:具有前瞻性,更加重视教育;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将教育与救国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2)影响:促进教育大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6(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

38、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 300万6 800万缗军费约4 800万缗官俸约1 200万缗皇室约720万缗祭祀约325万缗岁币75万两绢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

39、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6(1)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措施:均输法;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

40、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1.(2015北京文综,23,4分)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1D材料强调的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反映的是忠孝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表明日本关注培养臣民的现代技能,故选D。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强调全面学习西方,所以A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

41、史实,C与明治维新史实不符。2.(2014北京文综,22,4分)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废除哈里发制度 进行军事改革 建立近代工业 实行教育改革A B C D2C本题以近代埃及和土耳其的改革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只符合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凯末尔改革废除了哈里发制度;只符合阿里改革,阿里为了对外扩张,大力进行军事改革,建立近代化军队。排除含的选项。故选C项。3.(2015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

42、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

43、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3(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4分)(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1分)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2分)后因

44、: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2分)(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1分)4(2014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

45、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2分)4(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

46、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3分)(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5分)(3)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2分)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1)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

47、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二一九法令”(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3.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二、明治维新 1.背景(1)国内因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经

48、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 2.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

49、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成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制约工业发展,形成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也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1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只是加速了俄国1861年改革的到来,并不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2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为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所以改革并非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0、。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项目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同点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阶级矛盾尖锐;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目的日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的改革俄国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改革内容日本明治维新是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等全面进步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了“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相同点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51、,都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2015江苏南通、扬州调研,41)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禄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

52、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审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和“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

53、中“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以及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另外要注意两次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封建残余;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影响以及改革成功的经验作答。【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二、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国际环境当时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

54、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道路国内环境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领导力量倒幕派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途径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和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措施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日本的具体国情,各项措施

55、都得到贯彻执行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妥协,措施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执行(2016福建莆田模拟,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设施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

56、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57、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审题思路】第(1)题阅读材料,从日本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程度等方面归纳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第(2)题据材料归纳辩者与论者的观点,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从经济、阶级力量及变法势力强弱说明看法。【答案】(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所以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1.(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

58、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弛,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

59、,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60、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2(2016湖北武汉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时代”。这场进步主义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其动力来自南北战争后逐步兴起的进步主义思想以及这个时期波澜壮阔的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如果说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是来自美国社会下层的话,那么进步主义思想和改革则是来自美国的上层,而且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这场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

61、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步主义改革把美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影响。2(1)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体;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背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引起种种社会弊端;民粹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产生,生产资本化和社会化程度加深。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

62、秩序;推动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3(2015山东潍坊期末,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中的学制序文

63、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教育没有普及;内容脱离实际。(2)主张: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国民皆学。影响: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4(2015山东济南调研,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咸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曰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时务报材料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4(1)建立近代军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2)表现:中国未触及宪制改革;日本建立近代天皇体制,带有浓厚专制色彩。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思想浓厚。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