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2903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8: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2.了解郁达夫及其时代。3.诵读,积累语言素材。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

2、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秋”的诗歌,并思考该诗歌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是怎样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喜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喜爱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悲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

3、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3.首先我们来解题:“故都的秋”,中心词是哪个?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做秋的限制词?“秋”是描写对象,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相对于“北平”,一个“故”字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使得这秋天更有文化底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二、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文眼。普通人对于秋的印象大都是秋高气爽,我们能很容易理解秋的“清、净”,但怎么理解这“悲凉”呢?为什么会是“悲凉”的呢?提示:“北国的秋

4、,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知人论世: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2.听读第一二段,作者用何种方式对“故都的秋”进行描写。提示

5、:学生跟范读轻声诵读第一二段。通过和对南方的秋进行对比。用南方秋的半开半醉的状态烘托北方的秋的浓郁、浑厚。3.作者对于秋的这种“清、静、悲凉”的特点,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跟着光盘诵读第3至11段,并试着找出作者使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概括成几幅秋景图。提示:秋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4.听读第12至结尾,思考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他有没有重点写这些名胜?为何?提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

6、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喧哗的,与全文“清、静、悲凉”的基调不符合。三、细读文本(一)请大家从刚刚听读的文段中找寻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试着品味赏析一下,和同桌进行交流后,跟全班同学进行赏析交流。提示:1.“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响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对青天和驯鸽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清、净,感受到文人此时的宁静、孤寂、落寞。2.“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7、的秋草作陪衬。”蓝白为冷色调,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郁。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暗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景物的衰败,表现内心的悲凉。3.“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落蕊满地的悲凉以及轻柔的触觉,渲染了秋晨宁静的气氛。4.“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细腻、清闲,潜意识下还有点落寞,感到深沉。”观察扫帚的丝纹,表明文人的清闲孤寂,有一种悲秋之感。5.“秋蝉的残鸣”地底蛰伏十七年只为这一个夏天,蝉本身就有种悲壮的意味。处处听得到他们的啼唱,展现了故都的秋的静。6.“秋雨话凉图”以雨后的晴朗展现秋的清爽的特点,也展示了北平人浓厚的人情味。(二)作者为何宕开

8、一笔,不继续就北平的秋景展开描写,而是插入了第12段的评论?提示: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自然气息加人文气息,给故都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从写景到议论的转变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四、全文总结阅读文章十三、十四段,试着感受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缘何而起,程度有多深?“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相比于北国的秋,就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些比较,将南国与北国的秋区别开来,表现出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烈、沉稳。满含了作者对于北国的秋深切眷恋之情。“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

9、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对故都风物的眷恋正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深切爱国之情的体现,学生应该把握。五、随堂练习:1.思考讨论:(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明确:(1)清,静,悲凉。(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

10、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2.单选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

11、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D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学生仿写,写好后展示并做评点)六、归纳总结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