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史之恋,诗为史的昭雪题乌江亭杜牧教学目标:vv 1、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咏史诗评价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和方法。vv 2、以读促写,针对同一段史实,学会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以诗歌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提升思维能力与咏史诗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思考1: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项羽自刎乌江思考2:对比分析v杜牧题乌江亭与王安石乌江亭v针对“项羽自刎乌江”,诗人各持什么观点?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2、。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王安石如何评价杜诗?杜诗如何评论项羽?乌江亭v杜诗: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也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王诗:王安石回答了杜牧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小结:杜诗为历史昭雪,王诗为杜诗翻案。思考3:联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分析对这同一历史事件的咏史之作,辨别诗人对项羽之死有不同的评价的原因。
3、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v A:杜牧:v 1、乃世家子弟,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牧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2、杜牧身处晚唐,国运衰败,希望统治者“包羞忍耻”,“卷土重来”,恢复曾经的盛唐气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v B、
4、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v 因得不到别人赏识,此时王安石是消极的。vC、李清照: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考4:从诗人评价历史的角度,明确诗人所站的立场,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v作为年轻一代,在任何利益面前,都应以国家为重。杜诗 国家 李诗王诗 个人思考5:总结这三首咏史诗的评价角度及艺术手法:v 作咏史诗:始于遭际,忠于史实,陷于才情。(1)、评价历史是非:杜诗、李诗。从国家的角度(2)、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王诗。从个人的角度诗为史翻案,请根据一段史实,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咏史诗。v史实: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或选取其他有争议的史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