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 和孟子选读 孟子名 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晚年时期,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撰写了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以守城为例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何为“得道”?何为“失道”?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以其存
2、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仁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自反 反省自己 自忧(以舜为例)君子持身端正,天下都会归向他。那么,持身端正的关键是什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君王怎样才能做到“人和”?推恩 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结合这节课的内容,联系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2月3日,在二0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取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5.15,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课堂小结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让我们在生活中以“和”为立身处世的借鉴共创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布置作业1、背诵相关名句。2、完成同步作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