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5437 上传时间:2025-11-0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孟子见梁惠王 (8)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孟子见梁惠王孟子1、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2、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3、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的“仁政”的观点。4、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2、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中的哲思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 引,于是决定离开邹 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 深造,其老师正是孔 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

3、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 伟大的人,于是他立 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是到了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

4、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一、文言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叟(su)庶(sh)人万乘(shng)弑(sh)不夺不餍(yn)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5、,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读懂文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对老人的尊称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的办法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对我国有利的办法吗?”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

6、;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2、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重利。直率一句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人。3、分析文章:(2)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答案:仁义。为什么

7、?因为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先破后立用铺排手法,破对方观点立自己的观点论辩要注意些什么?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 有理有据 思维严密 底蕴深厚写作心得课堂延伸:(3)、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4)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

8、意义?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拓展阅读:1、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2.这篇文章阐述了什么观点?与民同乐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作业:随笔都是名利惹的祸谈孟子义利思想的现实意义(5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